改變“熊孩子”沒什麼難的,最重要的是家長的態度!
當孩子還在繈褓的時候,我對於孩子萬千寵愛集一身還是覺得蠻享受的,心裏很多次竊喜兒子從小就有那麼多人疼愛著!
可慢慢到了孩子長大,孩子一摔倒立馬有人扶起來,孩子一哭泣立馬有人心疼著,孩子一發脾氣立馬有人哄騙著,這樣的形式慢慢發展下去,估計孩子還沒長大,他就會成為一個別人家口中的“熊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給予孩子愛,也要幫助他們成長。溺愛和懲罰都是不可取的。
無比慶幸在孩子未出生時就開始學習了關於親子教育的各種書籍和課程,雖然不能和老師們相提並論,但這並不妨礙我把他們實際運用到我的孩子身上。
集合了全家人開了一個家庭會議,通過各方爭辯和討論,我們的結果還是對“熊孩子”敬而遠之。那麼,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學著改變自己,讓孩子看到我們的改變並慢慢的接受,而不是試著控製他人並且讓他們改變。
兒子在玩積木,突然把玩具碰倒了,這時候他開始哇哇大叫,滿地打滾!如果是之前的做法,我們會批評他自己把玩具推倒還敢哭鬧,老人則會立刻趕過來救場。
但是現在,我決定先讓他停止不愉快的發泄。
我指著玩具對他說:“玩具倒了,可是它還想繼續跟你一塊玩,那現在你該做些什麼呢?”
兒子從地上爬起來,有點詫異我居然沒有指責他,就著一臉鼻涕淚水的回答:“我……應該先把他們扶起來。”
“那麼,現在積木需要你的幫助。可是你現在不開心。我想,它會等到你開心的時候樂意把他們扶起來。”說完,我一動不動的看著他。
他沒有動,皺著眉頭,嘟著嘴,掛著鼻涕淚水的小臉透著一股不情願。我依然保持著原來的姿勢和態度。
在看到我沒有任何動作時,他揉揉眼睛,扭了扭身子,開始換成希冀的目光看著我,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是想讓我幫他把積木扶起來。
我微笑的看著他:“我知道你需要我的幫助,我也很樂意。但積木會更樂意你把他們扶起來。”
終於,他看了看積木,又看了看我,伸出小手撥弄了幾下積木,接著重新開始把積木一個個排排放好。
“積木們表示很開心,他們希望跟你一起愉快的玩耍!”我摸了摸他的頭。
他有點不好意思,試著躲過我的手,小手不停地繼續拚著積木。
你看,有時候事情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高難度。
在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先問問自己:脾氣發了能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孩子哭鬧得更厲害?孩子因為你發脾氣而害怕、妥協?那麼下次呢?是不是總要通過這麼爆肝的行為,孩子才能聽話?長期以往,孩子會不會變得易怒、懦弱或者膽小?
轉換一個思維就是一個新的世界。雖然我知道這並不簡單,也需要持之以恒。堅定自己的內心踏出第一步,和善的和孩子一起找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美好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執行出來的。
也許你、我還有我們的孩子並不完美,但並不妨礙我們通過努力改變他,何況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因為不完美而更美麗,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