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 意誌力來源於興趣
怎樣培養孩子的意誌力
意誌力這樣一個貫穿0——18歲成長期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在我看來過於宏大和關鍵的問題,期望用簡便、快捷、速成的方法告訴家長,這其實太難以做到了。
意誌力起源於專注
在成人的世界裏,人的所謂的“意誌力”是可以被強化訓練出來的。這就使許多父母誤認為兒童的意誌力也是被父母透過某些事情馴化出來的。實際在兒童,意誌力的形成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一個天然形成的過程,一種天賦的本能,一種成長的自然法則。
有一次在飛機上,我看到一個四十多天的寶寶躺在媽媽的懷抱裏,做著一項偉大的工作就是努力把手放進嘴裏,努力的過程從他的臉上能看出來是艱辛的,但是一旦放進嘴裏他的感覺立刻變成了喜悅、成就和滿足,寶寶就開始吧唧吧唧吮吸起來。
他的慢慢看到了他的這個行為之後便很快的就把他的手拿了出來,說:“不衛生、不衛生。”寶寶惱怒地發出了抗議的哭聲,又將手努力著將手往嘴裏放,這一次似乎又準又快。
但是,遊戲又開始了,媽媽又將孩子的手拿出來,這種反複的幹擾使嬰兒對自己孜孜不倦的工作能力產生了巨大的損害。我對這位媽媽說:“他正在進行工作,請不要打擾他。”在媽媽正目瞪口呆的間歇,孩子又滿足地吮吸起來。
怎樣培養孩子
蒙特梭利這樣說:這種對兒童經常的幹擾行為所導致的後果可能嚴重到好象讓孩子永遠生活在噩夢中一般。
兒童從出生那天起,世間萬物對於嬰兒來說都是第一次,光的明暗,物體的形狀,第一次放到嘴裏的東西,第一次伸入嘴裏的手,第一次喝到嘴裏的糖水,第一次觸摸到的水或者一個物體,第一次向前爬動,第一次邁出的步子,第一次把東西扔出去。
由於所有的事物都是第一次,所以嬰兒就具備了天然的專注,他要把所有的身心都傾注在這第一次中,第一次的感覺就是生命創造的開始。隻要成人不打擾,嬰兒在0——2歲之間,總是越過前麵經曆過的第一次繼續往未知的第一次進發。
這種對世界第一次的體驗會持續兩年之久。這兩年兒童就對這個未知的物質世界奠定了認知的基本基礎。在這個持續的過程中,是專注載著這種認知往前走的。恰恰是這種成人都不經意的狀態為兒童未來的意誌力打下了第一層的基礎。
意誌力來源於興趣
嬰兒頭兩年形成的這個基本基礎鼓勵嬰兒對一些事物產生期待和興趣,與頭兩年不同的是嬰兒不再會像頭兩年基於原始衝動而對事物產生興趣。這個時候的兒童是基於頭兩年積累下的認知,帶有智力目的地將注意力集中在了某些事情上。這種集中的過程能使兒童感到愉悅、輕鬆和滿足。正是這樣一個過程和感受才不斷形成了兒童的自我。但是這個過程必須有相應的條件才能達成。
父母觀察孩子首先要觀察他的行為是否具有智力的目的性。我們在幼兒園裏看到一個3歲的孩子將教具從窗戶上扔下來,將串珠塞在一個洞洞裏,我們知道這個孩子的活動是有智力目的的。
但是,他的智力狀態後滯了,他應該在2歲左右完成。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從高處往下跳躍,這是有智力目的的。他不僅僅在探索空間,同時由於高度所造成的難度而帶來了心理承受度和空間承受度,這個過程正是他挑戰自我和和超越自我的機會。6歲以前,這些似乎才是兒童成長的內容所在。
0—6歲是人的一生唯一有機會建構自我的時期,所有的成人都知道當兒童進入7歲以後,很少能夠像6歲那樣做自己興趣的事情。他們總是要將大部分時間用來學習這個社會賦予他們的東西,自然的屬性越來越少了。因此,成人之後所受到的某些訓練往往是某些技能,而非意誌力。意誌力過程的發展基本還是在頭6年形成。
興趣就變成了意誌力過程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首先,意誌力的發展需要一個漫長的曆程,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同時還需要這個環境中擁有自由的觀念。
怎樣培養孩子
例如:一個孩子進入到適合於他的自由的環境,首先由於自由的因素,他就具備了在這樣的環境中按自己的興趣選擇事物的權利,按自己的興趣選擇是意誌力形成的最關鍵的一點,因為兒童必須在眾多的事情中排除和抑製其它的同他的智力目的不相關的興趣,而下定決心把注意力放在與智力目的相關的事情上。這個過程是給予了兒童做決定的機會。由於兒童實踐了自己的決定,他的內在就開始形成和發展出了一種力量,這正是意誌逐漸形成的過程。
學校的老師都知道一點:如果想要毀掉孩子的意誌,那就破壞他的興趣。如果想要建構孩子的意誌,那就尊重他的興趣,讓他擁有自由,在每一天中擁有無數次選擇、實踐自己興趣的機會。
這一點,正是自由觀念的關鍵。如果在一個學校裏,或者在一個家庭中,每一個成人都讓孩子實現他們成人的意誌,孩子的意誌就被閑置在了那裏,時間一久,一個人就被複製了出來。實際意誌形成的過程也就是自我形成的過程。
兒童的意誌力其實在生活中的點滴和細節是可以鍛煉的,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意誌力呢?上麵給大家介紹了怎樣培養孩子意誌力的內容,意誌力的發展需要一個漫長的曆程,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同時還需要這個環境中擁有自由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