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如何形成?父母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我們人類是從小家裏走出來進入大家裏,所以在那個臨界點小家與大家之間,到底起到了什麼起承轉合的問題?如果你讀懂了這篇文章想必對你自身的了解,和對孩子的教育會有一些改變,意義是不一樣的。
家庭對於大部分人來講是有一份歸屬感的,這份歸屬感裏是有著親人溫暖存在的,那是生命最開始的地方也是在經曆輾轉之後最後回到的地方。所以家庭對人的影響是必要的而且是不可泯滅的。有科學指出人的性格的形成就在於家庭影響,而性格又是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可想其重要性。但是本人在看過一些書籍後發現,一個人在後天再多的改變也不及在六歲之前家庭對其的構建。這讓我對於生命確實有一些反思,想一想一個人即使已經長大了但是他的思維方式、還有對周圍關係方式、事情處理方式也盡有小時候的影子,所以有的時候別人說“你和你媽媽真像!”如果除去相貌上麵的,那就是行為和方式方麵的,影響頗深。那麼對於父母而言,對孩子的影響應該做到哪些方麵呢?
1、母親角色
很多媽媽在有了孩子之後還是不能馬上的進入了母親角色,這就導致教育孩子是不全麵、沒有概念的,就導致錯過了孩子最佳教育時間,在長期的這種固定模式循環下,孩子的性格就默認形成。而媽媽們也是受了老一輩家長的影響導致自己的處理方式也不新穎,不改變,所以一個好的媽媽不是滿足孩子的吃喝要求,而是在孩子興趣、教育上有過多的參與。
2、父親角色
和母親角色一樣,父親往往是在家庭角色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一方,大部分的孩子都把自己的父親當做英雄,覺得爸爸無所不能,但是父親的角色卻因為工作、媽媽一方的過多嗬護而日漸減弱其功能,在親子關係中父親往往是不參與的,這就導致孩子很難有自我的認識,沒有責任感等等。所以一個合格的父親,不僅僅是遺傳給孩子優秀的基因,更要教會孩子處理事情的方式,待人的方式等等。
家庭的和諧離不開父母的付出,孩子的成長也不能單單靠著父母“遺傳”,母親應該教會孩子“養心”,一些柔軟的地方,比如善良,寬厚,體貼,友好。父親應該教會孩子“堅硬”,比如麵對事情,堅強,有原則,有責任等等。人生是可以改寫的,關鍵要看底色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