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說透2型糖尿病,這樣吃降糖控糖,趕緊收藏
什麼是糖尿病?
說白了,就是碳水化合物(糖)的代謝障礙。
隻要你吃飯,都會引起血糖的波動。
這主要跟食物裏的碳水化合物(糖),
通過消化吸收,進入血液的速度和多少有關。
控製血糖平穩,避免血糖震蕩,
就是盡量減慢食物裏的糖類吸收的速度!
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
絕大多數的2型糖尿病患者,仍然具有一定的胰島功能,
或者說,是碳水化合物(糖)的代謝能力。
所以,通過控製碳水化合物(糖)被消化吸收的速度和數量,
就能夠降低,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
但是,每個患者殘存的胰島功能,差別比較大。
因此,不同的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時期,
療效也會存在較大的不同。
當患者的血糖已經不能控製在比較安全的範圍時,
降糖類藥物等其它治療方法的配合應用,是必要的。
現在就將幾種常用的飲食控糖方法,揭示如下:
1、利用不同食物所含糖類的結構不同,
降低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
食物中所含碳水化合物(糖),
必須經由消化分解成為單分子的糖類,才能被人體所吸收。
所以,不同食物所含不同結構的碳水化合物(糖),
對於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的影響不同。
這是因為:
原本就是單分子碳水化合物的半乳糖、果糖、葡萄糖,
以及隻需要簡單消化即可分解為單分子糖類物質的乳糖、蔗糖、麥芽糖等雙糖物質,
可以在被患者攝入較短的時間內即經吸收而進入患者的血液。
而澱粉、糊精等分子量較大且結構相對複雜的碳水化合物(糖),
因消化所需要的時間較多,所以進入患者血液的速度相對較為緩慢。
因此,糖尿病患者應盡量選用所含碳水化合物(糖)為複雜分子結構的食物,
應盡量限製、減少和避免食用所含碳水化合物為單分子或雙分子的食物,
從而降低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
經現代醫學和食品學研究證實:
豆類和穀類食物所含碳水化合物主要為澱粉等分子結構較為複雜的物質。
豆類所含碳水化合物(糖),主要為難消化性直鏈澱粉;
小麥、大米、小米、苦蕎麥、玉米、高粱等所含碳水化合物(糖),
主要為可消化性相對較直鏈澱粉容易的支鏈澱粉;
水果、蜂蜜、甘蔗、甜味蔬菜等所含碳水化合物,主要為果糖、葡萄糖、蔗糖等簡單糖類。
而乳糖和半乳糖主要存在於人類和哺乳動物的母乳(牛奶及奶製品)之中;
麥芽糖主要為含澱粉類食物經催熟或發酵而得,如啤酒、麵包。
因此,通過選擇所含碳水化合物(糖)結構不同的食物,
或通過不同的食物相互搭配,
完全可以降低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
2、利用不同食物的加工方法,
降低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
實驗研究證明:采用不同加工方法製作的同一穀類食物,
對餐後血糖的影響不同。
這是因為:
不同的加工方法,對食物所含碳水化合物(糖)分子的結構破壞程度不同,
進而影響了其消化吸收進入血液的速度。
也就是說:
烹調不僅能夠改變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風味,
同時也能改變其對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的影響。
例如:食物中的澱粉在沒有烹調的狀態下,
是以緊密結合的小顆粒形式而存在的。
人體的消化液很難進入其中,
因此也就很難快速將其分解成被人體腸道吸收的單分子糖類物質。
但是,在熱和水的共同作用下,
其顆粒就會不同程度的膨脹和破裂,
分子結構隨之由大變小,食物的性質也會由生變熟。
由於其過程往往伴有水的逐漸粘稠或變糊,
因此被稱之為“澱粉的糊化”。
一般而言,澱粉的糊化程度越高,
往往意味著其破裂後所形成的分子結構規模越小,
因此也就越容易被人體的消化係統所分解和吸收。
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餐後血糖的升高的幅度也就越大。
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可以見到:
同樣是采用小麥麵粉製作食物,
烙餅的餐後血糖生成指數明顯低於水煮麵條;
水煮麵條的血糖生成指數明顯低於饅頭;
饅頭的血糖生成指數明顯低於麵糊等。
也就是說:
小麥麵粉被加工的時間越長、溫度越高、水分多,
則餐後血糖生成指數越高。
因此,糖尿病患者應本著“寧粗勿細、簡單就好、多用火、少加水”的原則,
加工或烹調製作含碳水化合物(糖)豐富的食物。
3、利用食物的伴隨成分,
降低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
大量臨床實踐研究證明:
在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中混合或添加膳食纖維、蛋白質等天然食物成分,
均能夠有效降低和改善的其餐後血糖。
原因很簡單:膳食纖維是植物類食物細胞的堅韌壁層。
雖然也是單分子糖類聚合而成,但不能被人體的消化酶所分解。
是植物類食物中難以被消化的成分,也不會為人體任何提供熱量。
膳食纖維的好處是,它能夠大量吸附水分並形成粘稠的凝膠樣物質,
能夠降低和延緩糖類物質被消化、分解和吸收的速度及其利用率。
例如:蘋果,既含有果膠等可溶性膳食纖維,
又含有能夠被人體直接吸收的果糖、葡萄糖等,
血糖生成指數隻有36。
但是,以含澱粉為主,但膳食纖維含量相對缺乏的普通餅幹,
血糖生成指數卻為70。
(2)與膳食纖維不同的是,
蛋白質是能夠被人體消化吸收的熱能營養物質。
然而,蛋白質同樣能夠吸附水分膨脹並形成凝膠。
因此,效果雖然不如同等重量的膳食纖維,
但同樣能夠阻止和延緩碳水化合物(糖)在腸道被消化吸收的過程。
另外,蛋白質還可以通過刺激胰腺分泌蛋白質的消化酶,
從而帶動和促進人體分泌胰島素。
所以,綜合降糖效果並不比膳食纖維遜色。
因此,盡量選用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的粗糧作為糖尿病患者的主食,
同時盡量與含蛋白質、植物脂肪、粗纖維等豐富的蔬菜副食品進行混合進餐。
對於降低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根據現代醫學研究:
(1)糖尿病患者每天綜合攝入的膳食纖維應保持在15克-30克之間。
且其分子量越小或可溶性越強、與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糖)混合越充分,
改善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的效果越好;
(2)蛋白質和脂肪,必須控製在糖尿病飲食治療的要求和管理目標之內。
4、通過調整飲食時間及配餐食物,
降低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
(1)定時定量,少食多餐
對於正在服用降糖類藥物或注射胰島素的患者來說,
定時定量,少食多餐,還可以減少和穩定藥物使用量,
並避免因進食間隔過長或藥物半衰期的滯後性作用等而出現低血糖等問題。
在進餐的次數方麵:
一般認為糖尿病患者每日應不少於三次正餐,並可在正餐之外,加餐2~3次。為了避開餐後血糖的高峰期,
加餐的時間一般應安排在早餐或午餐之後的2-3小時,
或晚餐3小時之後至睡前的30分鍾。
其中,早餐應占所需食物的1/5,
午餐和晚餐各占2/5,
或早、午、晚餐各占1/3。
當患者所需的食物比較多時,每次正餐的主食不宜超過100克,
多餘的部分可做為加餐食物處理。
一般情況下,可直接從正餐中勻出少量容易作為加餐的食物,進行加餐。
(2)正餐宜安排以含複雜碳水化合物(糖)為主的食物。
豆類和穀類食物所含主要為澱粉等分子結構較為複雜碳水化合物,
消化所需的時間,以及被患者吸收而進入血液的速度較為緩慢。
因此,正餐應盡量選用豆類和小麥、大米、小米、苦蕎麥、玉米、高粱等穀類食物。以盡量降低和減少對於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的影響。
(3)進食含簡單或單分子糖類為主的食物數量宜少,或必須與合適的其它食物相混合。
例如:各種水果(果糖、蔗糖等)、蜂蜜(葡萄糖等)、南瓜、紅薯、西紅柿等甜味蔬菜(葡萄糖、麥芽糖、其它小分子糖類物質)、藕粉(小分子糖類物質)、牛奶(乳糖)等。
如果糖尿病患者直接拋棄這些類食物,
將營養物質來源缺乏、不足、食物品種的單調和生活的極度不便。
但是,如果不加限製的大量采用這些類食物進行配餐,
勢必又會對於糖尿病的治療帶來困難和嚴重的不利影響。
因此,正確的理解和認識這些類食物,
並能夠在飲食控製過程中正確的應用就顯得非常重要。
事實上,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一樣,並沒有需要禁止或不能夠應用的任何食物。
其中包括:蔗糖、果糖、葡萄糖等單分子糖類物質。
例如:盡管單分子糖類物質能夠被人體所直接吸收,進而影響或升高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
但是,如果減少其攝入量,或采取分次供給的辦法,
或搭配膳食纖維、蛋白質等物質同時攝入,
以控製其單位時間內進入血液的速度,
仍然不會對患者的血糖形成太大的壓力。
天然食物中的蘋果就是非常典型例子。
因此,進食含簡單或單分子碳水化合物(糖)為主的食物,
數量宜少或必須與合適的其它食物相配合。
例如:加餐水果,數量宜少,一般所折合的糖類不應超過5克,
且時間安排應避開餐後血糖升值的高峰期,
或在正餐的2-3小時之後進行加餐;
就是選用南瓜、山藥等具有保健作用的食物,
也需要首先符合糖尿病飲食控製的一般原則,
且需要盡量與含有膳食纖維、蛋白質等一同搭配進食。
在加餐時,搭配去黃雞蛋1 個或豆腐幹2塊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既可延緩其糖類物質的吸收,又可以防止患者夜間出現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