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看看哪些人群容易變酸性體質

編輯:東方女性2011-05-26 17:31養生保健
字體:
瀏覽:159次

  研究表明,酸性體質是癌症、高血脂等惡性疾病的重要成因注意。由於現實生活中很多因素容易讓人身體酸化。今天小編帶著大家先來看看有關酸性體質的一些知識,然後告訴大家哪些人群容易變酸性體質。

  不隻是癌症,酸性體質似乎是百病之源,包括痛風、高血壓、高血脂,坊間都有人認為是體質酸化惹的禍。

  體質真的有酸性、堿性的分別?酸性體質真的會致百病、堿性體質就代表健康?台灣醫界對於體質是否有酸堿性之分,論點大不同,西醫和中醫都沒有如此的說法,而自然醫學界則抱持肯定的態度。

  西醫說體質沒有酸堿性

  專家說,健康人的血液pH值介於7.35~7.45之間,而現代醫學沒有所謂“酸性體質”或“堿性體質”的區隔;而如果指的是血液、尿液等體液的酸堿值,似乎也無關聯,因為血液的酸堿值通常是穩定的,不會出現劇烈的變化。

  曾有人問過專家,是否會因為體質的酸堿值不同,而影響胎兒性別,他進而解釋體液的酸堿值變化代表的意思。專家表示,如果酸性體質指的是血液偏酸,人體的血液pH值是7.4偏弱堿,若往下掉一點變成7.3或7.2,就可能是酸中毒;而高於7.4就可能是堿中毒,數字上這樣些微的變化,表示身體的代謝功能產生非常嚴重的異常,可能是包括代謝堿血症、藥物中毒、猛爆性高熱症、心肌缺血、呼吸酸血症、肺衰竭、敗血症、休克等要命的疾病,此時可能已經無法正常的呼吸、走路和用餐。

  而尿液的pH值平常維持在5.0~8.0之間,酸堿值很容易產生變化,在睡眠中因二氧化碳(CO2)增加而變成酸性,飯後多呈堿性,有尿路感染時因細菌分解尿素產生氨而變成堿性,因此,尿液無法作為判斷身體是否??異常的標準。例如尿酸高者並不代表一定得了痛風,還需要有其他症狀的產生才能判定。

  傳統醫學亦無酸堿之說

  而傳統醫學雖有五行五味之說,即酸、苦、甘、辛、鹹,但是並沒有酸堿之說,至於身體則依八綱辯證的係統分為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等體質的不同,其中的熱就是發炎、上火的意思,氣虛就是缺氧、能量降低的意思。八綱的失衡是導致疾病發生的根本。

  專家指出,酸性體質較偏向自由基的概念,因為當人體內自由基若超過一定範圍,許多疾病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中風、動脈硬化、心肌梗塞、高血壓、糖尿病)、肝病、皮膚病、關節炎,甚至免疫係統失調等,都會接踵而來。

  酸性體質=發炎反應?

  專家則提出另一個看法,他認為坊間所說的酸性體質,其實就是現在西方國家很火紅的發炎反應。

  專家表示,隨著體外環境與生活不正常及飲食習慣,當然體質會因此而改變,但這種改變如果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缺氧、二氧化碳代謝不良增加,廢物堆積無法排除、細胞的微環境改變的這種狀態,就是一般所稱的“酸性體質狀態”,可以發生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或是全身整體性的大變化。

  當細胞運動不良或毀損時,身體自然會啟動發炎反應來清除這些壞掉的細胞或形成發炎的戰場,也就是釀成組織或器官的更大損壞或調整反應而已。因此,酸性體質與發炎體質有緊密的相聯。

  慢性發炎造成文明病

  專家提到,以前認為與生活習慣有關的文明病,像是心肌梗塞、糖尿病、阿茲海默氏症、癌症、過敏性及自體免疫疾病等,現在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都跟慢性發炎有關,例如最近發現很多心髒病發作的人,其實本身的膽固醇並不高,而是血管壁上慢性發炎所造成的粥狀硬化塊剝落,啟動凝血機製,阻塞冠狀動脈才是心肌梗塞的原因。

  人們對於體內慢性發炎可能渾然不知,或是在輕度發炎引發輕微的疼痛時,選擇服用鎮痛解熱劑以舒緩疼痛,但這樣會使身體忽視了因發炎而送出的警訊,黃智生也提到慢性發炎與動脈硬化、糖尿病、癌症與阿茲海默氏症都有關聯。

  唾液酸堿值可透視健康?

  而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在所著的《Ph7.2解開你的體質密碼》一書中提出的酸性體質概念,並非采取一般醫學使用的血液及尿液,而是以唾液的酸堿性來判斷身體是否生病了。

  陳俊旭認為唾液酸化是健康的警鈴,因為人體之所以會產生唾液,是為了消化食物中的澱粉,而澱粉的消化必須在弱堿性的環境下才能順利進行,如果唾液已經呈現不正常的酸性,就表示全身體液的酸堿值調節出現問題。

  一般人的唾液應該是堿性的,但是陳俊旭的臨床統計卻發現,有70%到他診所的求診病患唾液偏酸,這些人的症狀為口臭、口瘡、牙齦發炎或出血、皮膚炎、痔瘡、筋骨慢性發炎疼痛、容易疲倦、情緒易激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