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的治療方法 音樂療法助你遠離疾病
音樂治療或稱心理音樂療法,其曆史悠久,四千年前的古印度人就善於用音樂來減輕病人的痛苦。古埃及人把音樂稱為“心靈的醫生”,他們以詠唱的方式促進產婦分娩。在日本,在60年代就開始了對音樂療法的研究,他們把催眠曲的錄音帶裝入枕套中治療失眠。我國古代也有對音樂療法的嚐試,《內經》中曾記載有“五音療法”,認為有節製地選聽樂曲,有利於精神機體的健康和疾病的痊愈。現代也有許多醫院,設立了音樂治療室,對一些疾病進行輔助治療。
在當今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背景音樂在商場、賓館、餐廳等很多公共場所中早已廣為使用,而近年來,音樂也開始走進醫院,在診療過程中,通過音樂的旋律、節奏、頻率、聲壓來影響患者的心理與生理,從而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作為一種醫院文化的載體,背景音樂可以帶給患者就醫時的直接感受,而這一感受關係到患者對醫院印象的好壞,也直接影響到醫院良好的形象。隨著整體醫療的開展和多元文化護理概念的不斷深入,背景音樂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醫療內涵。
上世紀40年代起,音樂治療在醫療界就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雖然專家對音樂療法的原理有著不同的解釋和觀點,但其產生的積極作用和效果卻是毋庸置疑的。研究證明,在分貝較低的柔和音樂背景下,人們會感到輕鬆和愉悅,聲音可激發起人們的不同情感,負麵心理通過優美音樂可以轉化為正麵生理效應。
對患者而言,就能消除他們的不良體驗,改善大腦及整個神經係統功能,進一步起到降低血壓、減輕疼痛、消除緊張的作用。此外,聲樂蘊含的情感極其豐富,因此對醫護人員同樣起到積極的作用。在舒緩的音樂背景下工作,緊張的情緒會得到舒緩和調節,使人的大腦深度放鬆,帶來輕鬆、愉悅,從而提高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於患者,也有利於醫務人員自身的身心健康,消除負麵情緒影響,加強醫務人員間工作的相互配合和溝通。
多數有口腔疾病的患者,都對口腔治療有畏懼心理,有報道認為,在牙科患者中,有80%以上的對牙科治療懷有不同程度的緊張和害怕心理。據美國權威雜誌《牙髓病學》報道,約50%的患者因對牙科治療的恐懼而延遲了治療,在國內這一現象更為普遍。
大多數患者表現為心情忐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心跳加快,血壓(收縮壓)升高,呼吸變深變快,麵色蒼白或潮紅皮膚發冷,四肢末梢出汗增多等。由於害怕,他們寧肯忍受牙痛、口腔發炎、甚至牙周膿腫也不願去看牙醫。這種由於牙科治療引起的現象稱為牙科畏懼症或牙科焦慮症。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療條件的改善,人們對無痛舒適和高質量的牙科治療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而作為一種阻礙人們接受牙科治療與護理的社會心理疾病,正越來越受到關注。
資料顯示,我國約有90%以上的人曾有牙痛或患有牙病,發生率為14.2%,其中18~25歲年齡組最高為28.57%。調查研究表明:到口腔科就診的患者中,58.39%的人認為引發緊張的首要原因是看到牙鑽、器械及醫院的氣氛和特殊環境等視覺因素,56.93%的人認為聽到牙鑽聲、敲榔頭聲及患者叫聲等聽覺因素居第二位,此外不了解治療計劃,診室的特殊氣味以及個人不愉快的牙科經曆或與來自他人的關於牙科不愉快經曆的描述是引起患者緊張心理的其他誘因。牙醫們有時忽略了病人的感受,而使病人在長時間的、緊張的、充滿噪音的不適中接受治療。
心理養生專家提示:口腔的健康往往是被人們忽視的,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口腔的健康對人的影響是極大的。為提高口腔疾病的治療率,尤其是早期應診率,提高群眾的健康水平增添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