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私處保養護理很重要 但別亂用保養品
從實際生活麵來看,「私密處」的名稱已經暗示了,外陰部不會是個長保通風的所在,在文明開化的社會,大多數時間它們都被包覆在衣物之下,不見天日。跟男性不同的是,女性會有陰道分泌物、月經來潮等正常生理現象,所以很難保持真正的幹爽,而且因為尿道開口相當接近,若排尿後未擦拭幹淨或有漏尿問題,會進一步惡化外陰部的潮濕悶熱,輕則產生異味,重則造成感染或發炎。 所以對於「女性需要注重外陰部的清潔保養」的說法,我完全讚同,但至於需不需要特別購買專門為這個部位設計的產品,我心裏就不免打上一個大問號了。
廠商所推出的私密處產品不外清潔、保溼、除臭、美白四大項。
一、 清潔類
角質層以及皮脂腺產物都是親脂性的,所以雖然水本身就能帶走體表大部份的髒汙,油垢還是得仰賴洗潔劑中的含有界麵活性劑才能去除。但洗澡的意義並非把油脂全部洗去,過度清潔有害而無利,在幹冷的冬天洗潔劑甚至可有可無。消費者用肥皂、沐浴乳來清潔,往往不見得真的需要它,隻是陶醉於洗後留下來的氣味而不自知,「洗得香噴噴」會帶來清爽潔淨的感受。
女性外陰部除了汗腺、皮脂腺分泌旺盛外,還可能沾有陰道分泌物、經血或尿漬,清潔劑的使用確實較為必要。廠商在設計私密處清潔產品時,多半會強調弱酸跟溫和兩個特質。人體皮膚本來就是弱酸性的(正常皮膚的pH值在4.5到6之間),是故一般清潔保養品若無保存、作用上的特殊需求(如肥皂因含皂鹼而偏鹼性、含左旋C的美白保養品則呈pH值偏低),製程的最後一步都是把產品調成弱酸性。所謂陰部酸鹼值更酸的說法,指的是陰道而非皮膚(正常陰道的pH值在3.8到4.5之間),所以除非用於陰道灌洗,否則根本沒必要特別選用酸上加酸的洗潔劑。至於「私密處敏感脆弱」的想法則有些一廂情願,前麵組織學的部份已經告訴我們,此處皮膚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缺乏保護,而且真正去分析那些私密處清潔產品的成份,其實大多還是含有硫酸鹽類界麵活性劑。這種陰離子界麵活性劑被廣泛用於沐浴用品,理由是洗潔力強且相對廉價,刺激性高則是它的缺點,是故我認為這些產品並不如所宣稱的那麼溫和。
有些廠商還推出私密處用的溼紙巾。在化妝保養品界,紙巾多半是用來擦拭嬰兒屁股(嬰兒溼紙巾)、上了妝的臉(卸妝紙巾)及沾汙了的手(一般溼紙巾)。共通點是需要擦拭的部位上頭有大量需要移除的物質,幹手紙怕擦不幹淨,但又不便或不想用水,所以才設計出這種型態的產品。我不否認或許某些女性在分泌物較多的時期,會希望以紙巾來加強清潔,但用厚一點的衛生紙加上幹淨的水就可以達到這個功效了。廠商在私密處紙巾裏加入的成份功能:鎮靜、收斂、消炎等,與一般紙巾並無二致,而且如此短暫一擦所沾附上去的量有限,很難有什麼保養效果。
二、 保濕類
女性不可能會想把黏膩的乳液往私密處擦,所以設計給這個部位用的保溼產品類型,一定會做成凝膠或噴霧。但其實所有做成水或凝膠的產品,都不可能含有太多有效成份,因為親脂性成份在太液化的產品劑型中不易保持穩定,而且皮膚表麵為親脂性,對水劑裏的有效物質吸收力不佳、無福消受。不過我最難理解的是,外陰部這樣一個長年潮溼的部位,為什麼還需要任何保水滋潤的商品?很多消費者會陷入一個「人就是要保養」的迷思,卻沒去思考這樣做到底有沒有意義,像在私密處做保溼就是個很典型例子。有些廠商反其道而行推出爽身粉,似乎比較符合需求。不過我強烈建議爽身粉用在腹股溝跟大陰唇外部就好,不要往裏頭拍,以免對黏膜造成刺激。
三、 除臭類
私密處的異味來自汗液、分泌物、經血以及尿液,細菌滋生及空氣氧化後,味道更是不佳。要去除異味,重點在清潔,而非治標不治本地「除臭」。一般用於腋下的除臭劑,其有效成份為具有製汗效果的鋁鹽,但因為陰部異味隻有一小部份來自汗液,加上鋁鹽對此處皮膚來講過於刺激,所以標榜能去除私密處異味的商品,並不含有這類成份,而僅靠香料遮蓋來達到目的。氣味不隻影響外人觀感,也會讓自己精神愉悅,然而外陰部聞起來如何,除了自己跟親密愛侶之外,根本沒有人會知道遑論是在意了。維持基本的清潔、無異味有必要,蓄意弄得「香香的」就未免過頭,別忘了,香料、香精可是造成接觸性皮膚炎的一大元兇。
四、 美白類
所有已知的美白成份,都具有刺激性。那些標榜能美白又不具刺激性的產品,如果不是有效濃度極低,就是根本沒摻入真正被科學驗證過的美白成份。廠商們當然了解,消費者不至於期待美白立即見效,刺激反應卻可能在使用幾次後就出現,而外陰部內側的皮膚又確實比其他部位嬌弱(角質層較薄或全無),所以根本不會冒險推出容易有副作用的產品。是故,暗示有美白功能的私密處產品,名稱上頂多隻會采用模稜兩可的「嫩白」,細究其組成內容,也缺少一般正宗美白產品會用的成份。某女星代言時誇大自己的私處像「光明燈」,隻是搏君一笑,想靠塗塗抹抹來讓私密處粉嫩白亮,絕對是不可能的。
現今化妝保養品產業賴以蓬勃的原則,其實已經不在迎合消費者的需求,這麼多年下來,大家的基本需求早就飽和了。目前各家廠牌著眼的,是創造新需求,讓消費者相信他們需要更多、更好、更專門的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女性私密處產品就是一個絕佳範例。古今中外的婦女同胞,在沒有這些專屬產品的狀態下也生活了這麼多世紀,還不都健健康康、活蹦亂跳,然而廠商強力行銷手法,卻依舊有辦法讓大家根深蒂固觀念產生動搖。
站在皮膚科醫師的立場,隻要沒副作用、不危害病人健康,隻要錢花下去能買到自我寵愛的好心情,就算明知無效或可以用更便宜更一般的產品取代,倒也沒必要擋人財路。然而我擔心的是,某些真正罹患外陰部疾病的患者,例如濕疹、搔癢症、念珠菌感染等,會因為誤以為這些產品能改善她們的症狀,而延誤了治療。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舉例來講,在臨床上常看到病人以為濕疹跟癢是洗不幹淨所致,但其實過度清潔反而會造成惡化;外陰部暗沈可能肇因於發炎後色素沈著,保濕美白根本沒對到症;陰道或尿路感染導致的分泌物跟異味要用口服抗生素或塞劑治療,清潔、除臭治標不治本。如果廠商過度誇大產品的功能,則生理與病理傻傻分不清楚的人會愈來愈多,這絕對是我所不樂見的。【本文來自東方女性網m.vgf-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