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性質
皮膚患病,首先要明確疾病的性質,是過敏性還是感染性的,是細菌性還是真菌性或病毒性?
對於毛囊炎、膿皰瘡等細菌感染引起的單純皮膚病,用一些有抗菌作用的外用藥即可,比如莫匹羅星軟膏(百多邦)、紅黴素軟膏。頭癬、手足癬等真菌感染,可用諸如酮康唑洗液(采樂)、硝酸咪康唑乳膏(達克寧)、聯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的藥物。單純性皰疹等病毒感染,則應選用抗病毒的外用藥,比如阿昔洛韋軟膏或幹擾素軟膏。非感染性皮膚問題,比如濕疹、神經性皮炎、銀屑病等,一般需要選用含皮質類固醇激素的外用藥治療,比如地塞米鬆(皮炎平)、糠酸莫米鬆乳膏(艾洛鬆)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皮質激素類藥物有一定的免疫抑製作用,如果用錯容易導致病情加重,所以用前需要遵醫囑。
看部位
皮膚的厚度在身體的不同部位有差別,所以藥物吸收的量也不同。以皮質類固醇為例,在不同部位吸收的量是不同的,掌蹠部<1%,前臂1%,頭皮4%,前額6%,背部2%,陰囊42%。所以即便是同樣的症狀,發病部位不同用藥也有區別。
◎頭皮 是皮脂腺分布最多的部位,大量皮脂腺分泌物,很容易招來真菌感染。所以頭皮用藥要優先考慮藥物去脂、拮抗真菌的作用。可選用硫黃乳膏,也可以選用酮康唑洗液(希爾生、采樂)來洗頭,每三天洗一次即可。
◎麵部 皮膚嬌嫩,又裸露在外,所以用藥需要特別慎重。選擇時,應將對麵部皮膚無不良刺激,不會發生麵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等因素考慮在內。激素藥物慎用,以免在麵部留下色素沉著,如果非要用,可先選用3%的硼酸溶液濕敷一小時後,再薄薄塗上一層藥物。
◎頸部後側、背部、四肢兩側、手背和足背 可選用無極膏、抗敏止癢水等含有薄荷、樟腦以及冰片的複方藥劑。此類藥物有神經麻痹性止癢和抗過敏作用,對皮膚刺激性比較強,但是由於上述部位表皮角質層比較厚,能耐受此類藥物對皮膚輕微的不良刺激。
◎頸部前側、胸部、腹部、臀部、四肢屈側 這些部位表皮角質層比較薄,可選用爐甘石洗劑、氧化鋅洗劑,此類藥物對皮膚有安撫、保護、涼爽止癢作用,對皮膚也無刺激性。不能選用以酒精為溶劑的藥水。
◎腋下、臍周、腹股溝、外陰部、肛門、足底、腳趾 這些部位皮膚分泌物較多,皮膚經常處於濕潤狀態,所以這些部位的皮膚發生瘙癢時,往往同時會伴有白色念珠菌、表皮癬菌、毛癬菌、小孢子菌等真菌感染。因此可選用有抗過敏止癢和抗真菌感染作用的藥物。也可以選擇具有抗菌作用的酊劑(就是把藥物溶解在酒精裏製成的藥劑)——孚其藥水,再聯合其他抗真菌霜劑,加強抗真菌感染作用。
明症狀
皮膚患疾,感覺無外乎瘙癢、疼痛等,視覺上可能有皮疹、膿包、色變、皸裂等病理改變。每一種病理變化又需要詳細區分,例如皮疹是紅斑、丘疹、水皰,或者是肥厚、鱗屑、苔蘚化的改變?色變是紅腫、黑灰還是發白?根據每一種病變來選擇用藥。
◎僅有紅腫無糜爛 可用粉劑或洗劑進行消炎、止癢,比如常用的爐甘石洗劑。
◎炎症較突出且糜爛滲出較多 需要選用穿透力強、作用持久,且有一定幹燥作用的藥劑,例如4%硼酸溶液或0.1%利凡諾凡溶液進行濕敷。此時,不可用具有滋潤作用的乳膏,因為乳膏會在皮膚表麵形成不透氣的薄膜,水分蒸發不暢,反而促使炎症擴散,病變加重。
◎皸裂 現在的OTC藥物中,很多藥物都具有強力的滋潤功效,適合單純皸裂。
◎單純瘙癢 可以選用酊劑,一方麵酒精蒸發可帶走大量熱量而起到清涼止癢的作用,另一方麵酒精可使表皮角質鬆解、擴張末梢血管,從而增強皮膚的通透性,充分發揮藥物的療效。常用的有碘酊和氯柳酊。有糜爛滲出或皸裂皮損時不宜使用。
提示:不論何種症狀,一旦出現了化膿、糜爛等重症情形,都不可擅自用藥,必須就診後在醫生的指導下治療。
依急慢
皮膚類藥物主要包括水劑、膏劑(又包括軟膏、乳膏、凝膠劑)、酊劑、擦劑、粉劑、油劑、糊劑、氣霧劑等等,不同的劑型作用特點是不同的。疾病處於不同的發展期,常呈現出不同的症狀。即便是同一種藥物,劑型選用不當也會使病情加重,所以一種藥劑不能從頭用到尾。以濕疹為例,急性期皮疹以紅斑、丘疹、水皰或糜爛為主,劑型常選用溶液(3%硼酸溶液)作冷濕敷或外用水粉劑、粉劑。亞急性期,皮疹變暗,水皰消失,稍有浸潤、變厚,留有點狀糜爛麵,宜選用糊劑、乳劑或霜劑。慢性期,皮損變肥厚,色灰暗,形成苔蘚樣,幹燥、脫屑,宜選用霜劑、油膏類。
分人群
不同人群對藥物的吸收程度不同,厚皮膚較薄皮膚、男性較女性、年長者較年輕者對刺激的耐受性強。所以,後者應選用刺激性小、濃度稍低、作用溫和的藥物,尤其注意的是不要濫用激素類藥。而對前者,濃度太低則達不到滿意的療效。老年人因為皮膚萎縮,對藥物的耐受性變差,所以反而需要減少藥量。孕婦禁用具有抗真菌及抗病毒功效的藥物,含有樟腦成分的清涼油也要慎用。有些敏感體質的人還會對藥物過敏,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在用新藥之前應作試驗。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將要用的藥,先在自己的前臂屈側或側頸部塗小片麵積,觀察48~72小時,看皮膚是否有紅斑、丘疹、瘙癢等症狀出現,如果明顯,就可認為對該藥過敏,應更換為其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