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曆 從大錘下搶回3600件文物
這是一個艱難的時代,這是一個幸運的時代,因為我們正在創造曆史。3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波瀾壯闊、日新月異。每一個重大政策的出台,每一個重大經濟事件的發生,都對我們所處的時代和未來產生重大影響。本刊特推出“親曆”欄目,邀請一些重大決策的參與者、重大事件的見證者,通過他們的講述,讓我們重返當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時刻和第一現場,深刻感受這個大變革時代的每一次呼吸。
口述: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中國著名作家 馮驥才
撰文:《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璐晶
我對民間文化有深厚的感情。我曾經為了搶救民間文化數次賣字賣畫,記得在2004年第一次為搶救民間文化舉辦公益畫展時,就有人問過我,依靠你一個人的力量,去做這樣一項龐大的文化工程,不就好比是精衛填海嗎?我當時就說,我欣賞的就是精衛精神,精衛是我的偶像。但說實在的,當這些畫從自己的畫室取下來的時候,的確有“家徒四壁”的感覺。但很多時候容不得我考慮,就要以救火般的速度和救死般的精神從工人的錘子之下搶救文物。
我常問一些官員:你們到底要把城市改造成什麼樣子?回答有兩種:前一種是,沒想那麼多,先解決老百姓住房問題再說;後一種是,現代化城市。但當我追問現代化城市具體是什麼樣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就卡殼了,“沒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