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自護 中西療養腸胃不適

編輯:東方女性2015-01-02 15:13養生保健
字體:
瀏覽:85次

小病自護 中西療養腸胃不適

  忙碌的都市人食無定時而易致腸胃毛病,例如胃氣脹、噯氣、胃酸多、消化不良及長期肚瀉等,早已司空見慣,但若忽視或諱疾忌醫,隨時惡化成長期病患,某些胃部不適更是胃癌先兆,必須盡早查找病因及護理,防患未然。

  強健脾胃為本

  中醫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功能差,隨時令整體健康受損。一般消化係統問題都屬「脾胃」範疇,據專家解釋,胃氣脹、胃酸多、消化不良等,統統皆與脾胃功能有關。而於改善脾胃運作前,最重要是先找出導致不適的成因,加以改善。

  「不良飲食習慣是形成種種胃部不適的主因,如吃得過飽、太油膩,太辛辣、太餓才進食等等。」專家指出,胃部消化食物需要溫暖的環境,可是很多人每餐都愛配一杯冰凍飲料,甚至以沙律等生冷食物作正餐,此舉長期會令脾胃變得虛寒。「很多年輕人非冰凍飲品不喝,平日又愛吃刨冰、雪糕等,年紀輕時人體陽氣充足,腸胃一般都不會出現問題,但到了三、四十歲,體質漸走下坡,問題便浮現。」

  壓力致脹氣胃酸多

  可能不少人都曾於情緒緊張或麵對壓力時,胃氣脹不適感特別厲害。中醫認為喜怒哀樂等情緒過激都可致病。「脾胃屬土,負責疏泄情緒的肝屬木,兩者密切相關。要是麵對壓力、生氣時未能好好紓解,肝氣不能疏泄,可一併令脾胃運化功能也低下,中醫稱之為『肝氣犯胃』,常見徵狀是胃氣脹和胃酸過多,甚至引致胃痛,或胃部總是有穀脹感,影響消化能力也下降。」

  另一常見腸胃問題是腹瀉,明明沒吃不潔食物,可是很易就腹瀉。廖醫師說,這是與脾胃虛寒及濕重有關。「脾胃虛寒除上述的不良飲食成因外,也有些屬先天性,這類人一吃生冷食物就瀉,而有時人體濕重部分成因是潮濕天氣使然。海鮮、甜食、酒都是易生濕的食物,患者忌食。」也有些人一緊張便腹瀉,例如於考試或麵試前,這屬於上述的肝氣犯胃之列,應從改善控製情緒?手。建議平日可以一兩枚烏梅泡熱水飲用,因烏梅具收斂功效,可止輕瀉,亦可嚐試按壓肚臍左右旁開兩吋之天樞穴來止瀉。

  穴按急救方

  如一旦遇上胃部不適,欲即時舒緩,可嚐試按壓內關穴、足三裏等穴位。平日定時保健可按足三裏穴,收強健脾胃之效。

  ‧內關穴:腕橫紋?向上約兩吋位置,可助止嘔、和胃、減胃痛等。

  ‧足三裏:外膝眼向下約三吋處,脛骨前一橫指位置,有助調理脾胃、減少腸鳴及止腹痛。

  ‧按法:有需要時按有關穴位一至兩分鍾。日常保健可每日按各穴一至兩次,每次一至兩分鍾。

  養護及舒緩食療

  ‧扁豆陳皮粥

  材料:扁豆五錢、陳皮二錢、米及水各適量。

  製法:陳皮浸軟切絲,扁豆及米洗淨,各材料落鍋煲成粥食用。

  功效:健脾、驅濕。

  ‧萊菔子熱飲

  材料:萊菔子三至五錢、熱水適量。

  製法:萊菔子磨碎,放杯中注熱水衝焗五分鍾即成。

  功效:化胃氣及改善胃酸過多

  注:飲用前先諮詢醫生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