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不好 當心情緒病 這些情況應該引起重視
某某“脾氣不好”、誰誰“性格不好”,這樣的話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不少人也樂意承認自己是“脾氣不好”的人。然而,根據深圳市康寧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劉仁剛博士的臨床實踐,有些人其實是“病”了,他們患有一種叫“心境惡劣”的情緒病。事實上,不僅普通人容易把心境惡劣誤認為是“脾氣不好”,即便是專業人士,也會把它誤認為是“抑鬱症”,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
劉仁剛博士表示,目前雖沒有相關醫學調查得出準確數據,但“心境惡劣”的發病率比較高,需要引起普通民眾與專業人士的重視。
情緒上:易煩躁,因小事大發脾氣
劉仁剛博士介紹,心境惡劣首先表現為情緒問題。“雖然它有很多不典型的表現,但多數患者有其核心症狀,即不良情緒,主要表現為易煩躁,而且通常是因為一些細小瑣碎的事,尤其是那些與自己關係比較近的人所做的事,其次表現為焦慮和抑鬱。”不良情緒頻繁或持續地出現,然而很多時候患者回頭再看時,就連自己都忘了發脾氣的原因。
通常,患有心境惡劣的患者,情緒會有一個強度上的差異。一般的患者在情緒上以易煩躁為特點;再加深一點,就是針對人和事發脾氣、感到憤怒甚至仇恨;更嚴重的,是出現情緒爆發,有時伴有攻擊、破壞的行為。
“極度的情緒不良狀態,就是通常所說的歇斯底裏發作。這時,患者的情緒非常差,捶胸頓足,怒罵或攻擊,甚至出現昏倒。”
認知上:多歸因於外界
心境惡劣的患者的情緒反應與外界現實事件相關。而且,他們通常都把事件定性為“壞”的,而且對其不利、是針對他的。換言之,自己之所以發脾氣,是因為別人不好、是別人做錯了事。劉仁剛博士指出,“外歸因”是心境惡劣患者在認知上的典型表現。
“部分患者在情感上有慣性的仇恨心態。比如,如果是遭受情感挫折的女性患者,容易持有僵化和泛化的觀念,認為‘世上男人沒一個好的’,進而認為‘世上沒一個好人’。當然,如果是男性患者,這時他就會說‘再也不找女人結婚了’、‘女人都很難纏’。他們把原因歸結為外部,非白即黑,以偏概全。”
行為上: 經常指責抱怨他人
由於認定是外界因素讓自己心情不好,因此心境惡劣的患者大多喜歡“責備”與“抱怨”,極端時有破壞衝動、傷人行為等。劉仁剛博士說,這是心境惡劣患者的行為特點。
比如,丈夫下班回家後,沒有與妻子打招呼,而是直接躺在了沙發上,有的妻子就覺得他忽略了自己,並因此生氣,指責丈夫做得不對。“這是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景,實際上是這位妻子心境不好。比如丈夫可能是因為工作原因,一直處於身體疲憊、情緒低落的狀態,沒有力氣再說什麼,但妻子就以為他是針對自己而這樣做的。”
劉仁剛博士介紹,心境惡劣患者中,60%—70%的患者,還伴有其他症狀。最常見的伴隨症狀,是睡眠質量差、失眠。其他依序是緊張性頭痛,消化係統症狀(如不消化,胃動力不足),呼吸循環係統症狀如胸悶氣短、前胸壓迫感等,女性會有乳房疼痛、纖維增生等,後頸肩肌肉緊張,多思多慮(自己控製不住地聯想到很多不好的事)等。
脾氣不好是疾病的表現
劉仁剛博士認為,當上述種種表現超過2年,期間心情良好的狀態持續不超過2個月,影響到工作與生活時,即可認為患有心境惡劣。
他介紹,心境惡劣,在美國稱為“心境惡劣障礙”,也有部分醫生稱之為“惡劣心境”。中國用得最廣泛的說法是“神經症”(不同於所謂的“神經衰弱”)。國際疾病診斷標準則稱之為“焦慮抑鬱混合障礙”。
然而劉仁剛博士發現,雖然這是一個有著確切病名的心理疾病,而且發病率很高,但卻在現實中經常被忽略。由於患者的情緒與行為都與事件有關,所以自己並不覺得是病態,而是說自己脾氣不好。由於患者也會有焦慮與抑鬱的情緒,還常被專業人士誤診為抑鬱症或其他情緒方麵的疾病。
真正治愈離不開心理調適
原本被認為是壞的事情,現在覺得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覺得原本討厭的人其實是可愛的,或者至少有其可愛之處——劉仁剛博士指出,這是心境惡劣“治療有效”的兩條指征,缺一不可。
要達到治療有效,需要藥物治療與心理輔導雙管齊下。劉仁剛博士特別指出心理輔導的重要。“通過心理輔導,改變患者的世界觀,改變他對人和事物的認識方式;同時調整患者的心態,患者要時刻告訴自己,很多事並不是針對我的,我之所以不高興,是我自己的神經係統生病了。”總之,要學習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而不能把情緒作為處理問題的標準。學習把事件與自身的情緒分成兩件事情,分別處理。
他強調:“藥物能逐漸控製患者不發脾氣,病情出現好轉,很好地控製症狀,是治療的關鍵。在此基礎上,正確的心理調適,能最後治愈疾病。”
某些人易煩躁,因小事大發脾氣,通常會被認為是“脾氣不好”。其實,可能患了“心境惡劣”的情緒病,惡劣心境令人充滿了憤怒和敵意。若想治愈“脾氣不好”的情緒病,需要心理調適。
中醫治療情緒病
中醫學體係的基本架構,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形成。那時成書的《黃帝內經》,將病因主要分為內外二端:外因為生物、物理以及化學等環境因素,中醫稱之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的過剩或過激);而內因就指精神情緒因素,亦即“七情”的異常。中醫認為,情緒與心理活動都是內髒功能的體現,人體是“形神相即”、“心身一體”的。心身因素相互影響和反饋,“七情”中某種情緒的過激,可以誘發髒腑的“內傷性”紊亂或病變,表現出病態的情緒及軀體症狀,導致“情誌病”的發生。
可以說,中醫學自體係確立伊始,在病因學以及診療學和養生保健方麵就一直是環境因素(六淫)與精神心理因素(七情)並重的。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雛形初具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體係,就是一個心身醫學的體係。
中醫診斷情緒病,目前主要如下2種方法:一是運用望聞問切的四診方法,搜集患者有關心身狀態的信息,在此基礎上通過中醫學的辨病與辨證,對病人的狀態特點(病與證)加以判定和把握;二是在四診的基礎上,參合現代精神醫學或臨床心理學的疾病診斷分類,再加以中醫學的辨證。
總結發展至今的中醫情誌病學內容,可以看到許多獨特的情緒病病名:諸如髒躁病、百合病、奔豚氣、梅核氣、癲病、狂病、驚悸等等,盡管與現代醫學的診斷標準有所不同,但依據這些病名診斷再加以辨證的中醫學的診療,在臨床上是行之有效的。
以髒躁為例,其病類似於現在的焦慮症或抑鬱症,患者以女性居多。病名源自東漢張仲景的醫著《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併治》。塬文提示:"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髒躁的臨床症狀多種多樣,特點是精神渙散、情緒不穩,抑鬱與焦慮可以兼見;辨證多屬於由情誌抑鬱或思慮過度,損傷心脾而引起的心脾氣陰兩虛證,治療多選用甘麥大棗湯。
《金匱要略》對“奔豚病”也有深入和係統的論述。豚,即小豬。奔豚病的臨床特點為:發作性的下腹氣上衝胸,直達咽喉,可伴隨腹部絞痛、胸悶氣急、頭昏目眩、心悸驚恐、煩躁不安,而發作過後則一如常人。因其發作時胸腹如有小豚奔闖,故名。從臨床表現看,此病類似於西醫焦慮症中的驚恐發作,或胃腸神經症(腸道積氣和蠕動亢進或痙攣狀態)以及心髒神經症等,發作中也常伴有過度換氣現象。由此可見,中西醫學的病名,難以簡單地一一加以對應。
對於現代的抑鬱症或焦慮症,中醫學專家們按照辨證方法,考察患者診療特點和規律,至今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例如,中醫學所說的“肝鬱氣滯”證,可見有抑鬱、焦慮、緊張、悲觀消極或煩躁易怒、容易激動等精神情緒異常,以及口苦、咽乾、胸脅脹滿、月經失調等軀體症狀。重視心身一元和局部與整體、機體與社會等整體觀的中醫學之“辨證”診斷,是對心身狀態的同時與即時把握。
筆者日本留學並工作了20多年,臨床觀察到約有80%的一般門診病人的發病與精神情緒因素相關,發病後更常常帶有情緒困擾,情緒病在日本非常多見。目前,日本的西醫師們也大都熟悉一些漢方藥物的應用。諸如“加味逍遙散”可以疏肝解鬱,對於伴有月經失調或更年期症候的女性之抑鬱或焦慮,十分好用;而“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以驚悸、失眠、焦慮、煩躁為特點的驚恐症、焦慮症、社交恐懼症及創傷後情緒症等,多有效驗;“加味歸脾湯”用於氣血不足而虛弱易疲、焦慮不安、失眠多夢者療效很好。以上處方裏都含有中藥“柴胡”。柴胡是和解少陽、疏肝解鬱的良藥。配有柴胡的處方“柴胡劑”,大都具有改善情緒症狀的功效。
針灸與中藥,是中醫療法的兩大支柱。至今有海內外大量的臨床與實驗研究證明,針灸對於抑鬱症等多種情緒病也具有切實的療效。所以從多年前開始,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已經向世界各國鄭重宣傳和推薦,抑鬱症是針灸治療的適應症之一。近幾十年來的研究證實,針灸刺激可以令腦內產生類似於嗎啡樣的“內源性腦啡肽”。這類被簡稱“內啡肽”的荷爾蒙,具有與外源性嗎啡類似的鎮痛與欣快作用,但卻沒有也被作為興奮劑使用的外源性嗎啡之導致便秘和成癮性等副作用。針灸治療能產生內啡肽,目前被認為是該療法能夠調整情緒、舒緩抑鬱的基本塬理。
在情緒病的治療上,中醫療法除了中藥和針灸的應用可以心身同調外,通過曆代醫家反複的臨床實踐和探索,於心理治療方麵也具有許多獨特的建樹。例如運用語言的開導疏泄法、移情易性法、以情勝情法,可以心身同調的氣功、太極拳、五禽戲等體育方法,以及便於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而為患者喜聞樂見的棋琴書畫等文娛保健康複法,積累了豐厚的理論和臨床研究業績。現代研究證實,針灸療法與眾多中藥都具有形神(心身)同調的功效。最近30多年來,相互交叉而密切相關的“中醫心理學”、“中醫情誌病學”、“中醫心身醫學”、“中醫行為醫學”、“中醫腦病學”等新學科也在逐步確立,這些都涉及到情緒病的診療以及康複、預防和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