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識普及 這些漫畫讓你了解真正的人性
謠言是某些人(或者某一個群體、集團和國家)根據特定的動機和願望,散布一種內容沒有得到確認的、缺乏事實根據的、通過自然發生的、在非組織的連鎖性傳播通道中所流傳的信息。
謠言是對人、對事、對社會事件的一種不確切信息的傳播。謠言的功能總是消極的。它可以傷害個人,傷害群體,傷害社會,傷害國家,在許多情況下,流言蜚語往往成為不誠實的人的政治鬥爭的手段和工具;它可以使原來比較穩定的人際關係變得互相猜疑、傾軋、緊張;使原來比較穩定的社會秩序變得十分混亂,變得人心惶惶。
它可以麻痹人們的思想警惕,減弱人們的防備心理,使人不知不覺成為謠言的俘虜,它可以破壞人們的團結,削弱彼此之間的信任,製造內耗,瓦解對方的戰鬥力。由於它具有混淆輿論的功能,往往造成極壞的影響。
2、內隱記憶
內隱記憶:指在不需要意識或有意回憶的條件下,個體的過去經驗對當前任務自動產生影響的現象,因為內隱記憶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啟動效應(primingeffect)中發現的,所以人們常把內隱記憶和啟動效應作為同等概念使用。
3、實驗者效應
主試的態度對實驗結果造成的影響,統稱為實驗者效應。
例如霍桑效應: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係實驗中,發現了實驗者效應,稱霍桑效應。
實驗者為搜集能證明其假設的實驗結果,在實驗中有意無意的通過不同表情,語言,動作將預期的要求給被試,造成一種實驗結果有利於證明原假設的效應。
4、拖延症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拖延現象現已成為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該詞的最初亮相是在愛德華·霍爾出版於1542年的書裏。幾乎是相同的年代,正處於明清交替的中國,一位名叫錢鶴灘的學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聖經從希臘文翻譯為英文的過程中,拖延更多被譯成“罪過(sin)”,直到工業革命後,拖延才逐漸具有了現在的含義,被視為“以推遲的方式逃避執行任務或做決定的一種特質或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行為”。不過“拖延症”正式成為病症,國外的研究不過才一二十年。
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隻能定義為“拖延”,也僅是一種壞習慣,改正它並不難。
當“拖延”已經影響到情緒,如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時,才能稱之為“拖延症”。
拖延的基礎,實際上是對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說完成任務是走過一塊一人寬、十米長的厚木板,那麼當它放在地麵上時,幾乎人人都可以輕鬆地走過。但對結果的高期望則像是將這塊木板架到了兩座高樓間十層樓高的地方,於是我們會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敗或害怕成功,甚至不敢向前邁上一步。而deadline則是身後的一團火,當它離我們足夠近時,害怕被燒著的恐懼感戰勝了對掉下去的恐懼感,於是我們一下子衝了過去,在deadline前趕完了任務,盡管質量很難說。
更可怕的是,很多拖延的人甚至很享受那種deadline過後突然一下放鬆的感覺,而且拖延的結果有時反而挺好。這種時候,會在心裏表揚自己很有“效率”。同時,長期這樣下來,盡管不願承認,但潛意識裏確實覺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時間成績卻平平,會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於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強化的拖延。
5、頓悟
頓悟是一種突然的穎悟。格式塔派心理學家指出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頓悟。當人們對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問題情境中的各種關係並產生了頓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其特點是突發性、獨特性、不穩定性、情緒性。
6、溫度與攻擊行為
很久以來,人們就已注意到炎熱的天氣與暴力相伴而生。我國的成語中就有“火冒三丈”、“怒火中燒”、“心煩氣躁”等。
學者們運用地域、時段調查以及問卷調查和實驗等方法,從信息加工、喚起、情緒行為等角度,對溫度與攻擊的關係進行了探討,熱假說(heat hypothesis)認為,物理環境中當達到不舒服的高溫時,會增加攻擊動機和攻擊行為。
7、恐懼
恐懼,是一種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狀態;通常稱為情緒的一種。恐懼是因為周圍有不可預料不可確定的因素,而導致的無所適從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種強烈反應,是隻有人與生物才有的一種特有現象。
8、香蕉恐懼症
來自英國東蘇塞克斯的弗蘭·丹多在她7歲時,哥哥詹姆斯與她開玩笑將一隻香蕉藏在她的被窩裏。可怕的黏黏的東西把弗蘭·丹多嚇壞了,從此,她便對香蕉產生了莫名的恐懼感。
患有這種病症的人,對這種黃色且彎曲的水果,會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就算看上一眼,都會呼吸加速甚至出現嘔吐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