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格尼效應,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背後的科學依據?
為什麼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總是希望有一個美好的結局?為什麼我們總是傾向於將完滿定義為一件事情的善始善終?
有調查曾指出不明確的分手方式比如對方突然中斷了所有的聯係或者沒有用一種直接和明確的方式說明分手的原因,被分手的一方往往更容易長時間陷在這種看似未終結的狀態中,難以開始新的生活和社交。而清楚明確的表達分手的方式雖然會讓人在短時間內遭受巨大的情感衝擊和喪失感,但會更快也更徹底的恢複。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蔡戈尼效應。
它經過試驗得出這樣的結論,人本身有一種做事有始有終的內在驅動力,而這種驅動力會使我們對未完成的事情相比於已經完成的事情更加難以釋懷,是因為那些未被附以任何結局的事情始終以一種不完整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並且因為這種自身的不完整加強了我們對此的記憶強度和長度。
這可以解釋很多事情,比如當有一些人一旦開始追劇或者讀小說的時候,就會開始熬通宵直到從頭到尾清楚的知道了開始和結局才能安心入睡。同樣,有的人對那些生命中未曾得到的人和物印象始終深刻,而對於自身近在咫尺的已經擁有的東西和人卻更加漠然,也就是陳奕迅那首紅玫瑰中所唱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仔細觀察和分析,其實我們自身有很多心理局限,而這隻是其中之一。但是我們可以借助這些心理漏洞來正確的處理一些事情,比如,如果你現在還有一個覺得似乎沒有真正終結的人,那麼你可以通過主動的賦予它一個結局讓自己脫離過去,重新走向生活。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加深對某些知識和學科的記憶能力等等。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明白自己這種心理背後的原因,不讓它成為自身生活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