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殺人犯求愛的女性們,童年經曆如何決定了女性的擇偶觀?(2)

編輯:東方女性2019-02-28 17:19心理健康
字體:
瀏覽:192次

  這聽起來無疑是諷刺,同時又令人痛心。似乎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始終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不斷的延續或者補償童年的經曆,一次次的陷入同樣的境地,體味同樣熟悉的感受,無論這感受是痛苦的還是美好。

  父母的角色和形象對我們的人生有著重大的影響,每個人在生命最初階段所愛上的對象就是父母。而對於一些人來說,父母很可能是她們這一生所唯一真正愛過的對象。很多無法在親子關係中得到愛的滿足甚至承受敵意和暴力的個體往往在剩下的人生中始終帶著一種巨大的缺失感不斷的尋找,將其投射到伴侶關係中,隨意性關係中。

  這種缺失感我很能夠理解。幼小的孩子在童年的時候沒有足夠的經驗和邏輯推理能力形成對自我穩定認識和認同,所以往往會將養育者對孩子的態度和言行內化成一部分的自我,而這部分的自我成為一些孩子生命中最初的創傷,伴隨並且影響著她們的一生。

  但是在我們真正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個體之後,為什麼很多人始終無法脫離自身的經驗看待問題並且營造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呢?也許是因為我們太過自我和自戀了,從而抱守著曾經點可憐而又可悲的經曆無法放手,邁向更廣闊的世界?也許是因為我們把父母之愛當做太理所當然的東西了?也許它的存在本身並不是每個為人父母身上的潛質,而是在不同的個體身上有著不同程度的表現,甚至是負表現?

  人隨著周圍的環境和自身境況的改變在不斷的改變,但是很多人事實上無論是在中年還是老年,無論是在中國的茶館裏還是國外的露天咖啡館,始終被囚禁和束縛在自己的經曆中,看不到他人,也看不到這之外的任何東西,然後從自身的經驗中草草的概括和總結出她始終未曾真正踏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