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不同部位的養生功效 哪些人不適宜吃魚
魚不同部位的養生功效
1、魚肉:營養豐富
魚肉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易消化吸收;脂肪含量低,供熱能低;還含有鈣、磷、鉀、碘、鋅、硒等無機鹽,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D及B族維生素等。
魚的肌肉有暗色肉和白色肉之分,暗色肉含有較多的脂質、糖原、維生素、酶類等,味道較腥,一般活動性強的金槍魚 、鰹魚、沙丁魚 等暗色肉較多;銀鱈魚、大黃魚、比目魚等則白色肉較多,腥味較輕。
2、魚腦:治療老年癡呆
魚腦中含有豐富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和磷脂類物質,這些物質有助於嬰兒大腦的發育,並具有輔助治療老年癡呆症的作用。但魚腦中也含有較多的膽固醇,因此不宜多吃。
3、魚眼:增強記憶力和思維能力
魚眼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及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等不飽和脂肪酸。這些營養物質可增強人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降低人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因此,經常用腦的人可常吃魚眼。
4、魚肚:美容護膚
魚肚是一種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早在1600多年前的《齊民要術》中就有關於魚肚的記載。該書中稱魚肚是與燕窩、魚翅齊名的高營養食品。現代研究發現,魚肚中含有豐富的大分子膠原蛋白,該物質具有改善人體組織細胞營養狀況、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延緩皮膚老化的功效。用魚肚製成的菜肴口感滑潤、細膩。另外,海水魚的魚鰾壁較厚,經常會被製成幹品食用。這種幹品魚鰾被叫做魚肚。
魚肚在食用前,必須提前泡發,其方法有油發和水法兩種。質厚的魚肚兩種發法皆可,質薄的魚肚油發較好。油要保持低溫,當魚肚炸到手一折就斷,斷麵如海綿狀時,就可撈出。倒入開水,使其浸發回軟、擠去水分,根據需要切成不同形狀,再用溫水漂去油質、洗淨後即可做菜。
5、魚鱗:預治各種疾病
魚鱗中含有豐富的膽堿、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及鈣、硫等礦物質。膽堿具有增強記憶力的作用。卵磷脂具有保護肝髒、促進神經和大腦發育的作用。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高膽固醇血症、高血壓及心髒病的作用。因此,常吃魚鱗對健康是很有益處的。
人們可將魚鱗用小火熬成魚鱗凍食用,也可做成湯食用。鰣魚和鰳魚的魚鱗中含有一些鮮味成分,因此,人們在烹飪這兩種魚時不必刮鱗。帶魚的魚鱗中富含6-硫代鳥嘌呤,這種物質具有很好的抗癌功效,因此吃帶魚時也不必刮鱗。
6、魚骨:防治骨質疏鬆
魚骨中含有豐富的鈣質,具有防治骨質疏鬆的作用。因此處於生長期的青少年和骨骼開始老化的中老年人應多吃魚骨。
另外,很多人都因為不會烹製魚骨而將其扔掉。其實,魚骨的烹製方法有很多。例如,可以將魚骨曬幹、碾碎後,和肉餡一起做成丸子食用。也可以在燉魚時多放一點醋,並使用高壓鍋進行燉煮,這樣可使魚骨軟化,直接食用。
7、魚唇:抗衰老
幹品魚唇多由鱘魚、鯊魚、鰩魚上唇的皮及連帶組織曬幹後製成,其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海魚魚唇雖然屬於海味八珍之一,但其實並沒有多少營養。
不適宜吃魚的人群
1、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時機體難以產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輕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魚、青魚、金槍魚等,會使病情急劇惡化,猶如雪上加霜。
2、服用某些藥物者
服用止咳藥者不要吃魚,尤其是深海魚更不要食用,以免引起組胺過敏反應,導致患者出現皮膚潮紅、結膜充血、頭暈、心跳加快、蕁麻疹等不適症狀。不少深海魚都含有組胺物質,一旦人體內的組胺量超標,該物質就會進入人體血液循環中,導致組胺過敏反應。
平時吃深海魚之所以沒有上述不適症狀,是因為人體腸胃和肝髒中有一種抑製組胺活性的物質——單胺氧化酶,它可使組胺無法進入血液中。但是有些止咳藥卻存有單胺氧化酶抑製劑,會抑製人體腸胃和肝髒分泌出單胺氧化酶,此時再食用深海魚非常容易造成組胺物質快速在體內積蓄。
3、痛風患者
因為魚類含有嘌呤類物質,而痛風則是由於人體內的嘌呤代謝發生紊亂而引起的。
4、孕婦
孕婦不宜經常食用海魚,常食海產品,會過多攝入甲基汞,胎兒在宮內接觸的汞量越高,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等其他機能發育輕微遲延的危險越大。科學家還提醒,即使母體攝入的汞不多,其胎兒的腦發育還可能發生遲延。為此,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少吃海鮮,每周最多1~2次,每次100克以下,而且不要吃金槍魚、劍魚等含汞量高的海魚,可選擇食用不受汞汙染的池塘養殖的魚類。
5、出血性疾病患者
如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魚,因為魚肉中所含的20碳5烯酸,可抑製血小板凝集,從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狀。
6、結核患者
服用異煙肼時如果食用某些魚類容易發生過敏反應,輕者惡心、頭痛、皮膚潮紅、眼結膜充血等,重者會出現心悸、口唇及麵部麻脹、皮疹、腹瀉、腹痛、呼吸困難、血壓升高,甚至發生高血壓危象和腦出血等。
以上就是關於食用魚不同部位的養生功效,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多吃點,會起到很不錯的養生功效。同時,也一定要注意,文章以上說到的不適宜吃魚的人群最好不要吃魚,不然會給身體帶來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