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艾灸療法 它有哪些功效作用和注意的方麵

編輯:東方女性2015-11-28 09:46中醫養生
字體:
瀏覽:135次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下麵大家一起來學習下艾灸的功效作用,以及在艾灸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什麼?

  灸法已在我國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其治療效果已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而對其機製的認識,仍是一個未解的迷。現階段認為灸療作用機製與以下幾方麵有關。

  局部刺激作用

  針灸是一個特定的部分,基本的火災中人的刺激來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第一個溫暖的地方,火的激勵機製。

  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充血,改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肌肉痙攣,使局部皮膚組織的代謝能力,促進炎症,粘連,滲出,出血等病理產物大吸收;

  也可引起大腦皮層抑製的擴散性物質,減少興奮性神經係統,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熱療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經絡調節作用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重要內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

  艾灸湧泉穴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係,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

  現代研究表明經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樣艾灸方法選擇一定的腧穴與一般的體表點,其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2、經絡腧穴對藥物作用的放大性經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係統。在穴位上施灸時,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這種循環感應過程中,它們之間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的結果,導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經絡腧穴對藥物的儲存性腧穴具有儲存藥物的作用,藥物的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停留在腧穴或釋放到全身,產生整體調節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調節免疫功能作用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

  灸療的用藥情況,雖比不得內治法豐富,但從各種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針灸在臨床應用的情況看也可窺灸療辨證論治之一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灸療主要原料艾的功能。

  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艾,灸療學就不存在了。

  因為在艾灸時要點燃艾條,所以也有傷到皮膚的危險。為了達到更好的補益作用,就得了解艾灸的注意事項。

  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

  體位一方麵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準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注意防火:

  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專心致誌,耐心堅持: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防止感染:

  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藥。

  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要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注意施灸的時間:

  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要循序漸進:

  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數量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