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戰場上的蒲公英》分集介紹(1-30全集)、戰場上的蒲公英演員表大結局(2)

編輯:東方女性2011-12-09 14:28劇情
字體:
瀏覽:144次
文章簡介:劇名:戰場上的蒲公英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到了蔡智誠的父親蔡式超這一輩,蔡家的家道衰落了。

  蔡式超是廈門大學的第一批學生。在華僑創辦的大學裏讀了兩年“商學”,沒學到什麼商業技巧,卻樹立了“實業救國”的觀念。回到家鄉,蔡同學下定決心:不做商人,要當農場主,向陳嘉庚同誌學習。

  剛開始,他和廈大同學何輯五(何應瑞,何應欽的四弟)一起合辦茶場、試驗改良茶種。在當時,貴州種植茶葉的人很少,蔡同學與何同學希望用“新型經濟作物”替代盛行於貴州的鴉片,既能挽救家鄉風氣、又能振興地方經濟。

  從理論上講,這個思路是可取的(事實上,蔡式超當年試辦茶場的湄潭,現在已經成為茶葉生產基地)。然而,在當時,蔡式超的辦法卻行不通。

  興辦農業需要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可貴州這裏卻戰事頻繁。黔軍、滇軍、川軍、中央軍,民團、土匪、青幫和洪幫來來去去,今天這個拔苗、明天那個刨坑,好不容易長出了幾片茶葉,還沒等收獲就被別人搶跑了。接著,何應欽去了廣州、何輯五也投靠他三哥去了,蔡式超沒有了靠山,隻好關門大吉。

  當不成農場主,於是改當工廠主。

  先是開了家肥皂廠,希望幫助鄉親們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結果造出來的“衛生肥皂”黑不溜秋,根本賣不掉,隻得關張。

  接著又辦酒精廠,初衷是想用工業酒精替代汽油,“甩掉貧油國的帽子”。但是酒精醇度要到95度以上才能夠開汽車,蔡式超搞了幾十個大鐵皮罐,蒸餾來蒸餾去,怎麼也超不過94度,隻能當醫藥酒精用——不過這也歪打正著。抗戰爆發了,前方需要大量的醫用酒精,於是蔡老板不計成本、把一批批的產品送往前線。沒幾年,家業就被他折騰光了。

  時間到了1944年,大後方的物價飛漲、人心浮躁、社會混亂,民眾對政府極不信任。

  其實,抗戰之初的情形並不是這樣的(m.vgf-online.com)。那時候,雖然國軍一敗再敗,但國民黨的表現還算不錯,軍人不怕死、官員也耐得住艱苦,所以盡管局勢嚴峻,但社會各界卻很團結,人民積極支前、踴躍參戰,處處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麵貌,蔣委員長的形象也空前的偉大。

  可後來就不行了。自從美國參戰以後,國民政府就象是鬆了一口氣,所有的老毛病都回來了。爭權奪利、拉幫結派、腐化墮落......“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各種投機倒把、貪汙盜竊的行經比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官員們的嘴裏動不動就是“美國朋友”什麼的,好象打日本不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反倒是幫美國人開辟第二戰場一樣。

  老百姓並不怕吃苦受罪,怕的是當權者沒誌氣。官員的墮落、政府的腐敗、軍隊的無能,使人民對前途失去了信心。於是,先前的那種毀家救國、同仇敵愾的景象難以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怨聲載道和灰心失望。

  這期間,雲南和四川都爆發了大規模的學潮,學生們走上街頭遊行示威,抗議國民黨當局的獨裁和腐敗——可是,浙江大學電機係二年級的學生蔡智誠卻從來沒有參加過“鬧事”,在遵義,他不僅沒有上街遊行,就連抗議的標語也沒見到過。

  抗戰時期,貴州是“政治模範省”,浙江大學也是“模範學校”。全體師生埋頭學習、鑽研業務,對政治運動敬而遠之,校園內外顯得風平浪靜。

  浙江大學是1940年遷到貴州遵義的(46年回遷),當時的校長是竺可楨。

  竺校長十分愛護學生。1942年,西南聯大在昆明反對孔祥熙、邀請遵義的浙江大學也起來響應,當時,軍警部隊已在校外荷槍實彈、極有可能發生流血衝突,浙大的老師努力阻攔學生,結果卻沒攔住、被學生們衝出去了。於是,竺可楨校長舉起一麵小旗走在了遊行隊伍的最前頭,他說:“我不讚成學生的行為,但既然年青人上了街,我就要保護他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