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症狀及中醫調理
上火症狀及中醫調理
中醫用“火”來形容身體內的某些熱性症狀,上火的程度較“熱氣”還重。一般所說的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症。
中醫認為“火”的病理可分虛實兩大類,常見的上火症狀有心火和肝火兩種。
心火與肝火的症狀
心火分虛實,虛火主要表現有心煩、口幹、盜汗、睡眠不安等,喝;實火旺則表現為口腔潰瘍、口幹、尿黃、心煩易怒等。
我們常稱一些情緒容易激動的人為“肝火大”。其實,一般俗稱“肝火大”的體質還有下列症狀:口幹舌燥、口苦、口臭、頭痛、頭暈、眼幹、睡眠不穩定、身體悶熱、舌苔增厚等。
一、心火:表現為心煩少寐,麵赤口渴,尿黃便結,或口舌生瘡等症。治以清熱寧心。可選用:
1、導赤丸:內含生地、木通、甘草。口服,每次1丸,一日2-3次。用竹葉10克,煎湯送服。
2、黃連上清丸:內含黃連、黃柏、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等15味藥物。口服,每次1丸,開水送服。
二、肺火:表現為幹咳無痰,或痰中帶血,咽疼音啞,潮熱盜汗等症。治以滋陰清熱。可選用:
1、清金散:出自驗方,有清肺降火作用。方內有生石膏9份,青黛1份,研末混勻,用紗布包煎,水煎兩次分服。
2、麥味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口服,每次1丸,一日3次,開水送服。
三、胃火:表現為上腹部嘈雜,多食善饑,口幹口苦,大便幹結,煩躁不安。治以養陰益胃。可選用:
1、牛黃上清丸:內含黃連、石膏、黃芩、薄荷、蓮子、桔梗、川芎、黃柏、荊芥、梔子、大黃、冰片、牛黃等21味中藥。口服,每次1丸,一日2-3次,溫開水送服。
2、牛黃解毒片:每片0.25克,內含大黃、石膏、黃芩、桔梗、甘草、雄黃、冰片、牛黃等。口服,每次3片,一日3次,溫開水送服。
四、肝火:表現為頭痛劇烈,麵紅目赤,口幹咽疼,脅肋疼痛,尿黃便秘,甚至吐血。治以清熱降火。可選用:
1、左金丸:由黃連、吳茱萸組成。每次兩克,一日兩次,溫開水送服。
2、當歸龍薈丸:由當歸、龍膽草、蘆薈、黃連、黃柏、大黃等11味藥組成。每次6克,一日2-3次,溫開水送服,孕婦忌服。
五、腎火: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發脫齒搖、睡眠不安,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腰腿酸痛等症。治以滋陰補腎。可選用:
1、六味地黃丸:內含熟地、山藥、萸肉、丹皮、雲苓、澤瀉。每次8粒(濃縮丸),一日3次,淡鹽湯送服。
2、知柏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每次8粒(濃縮丸),一日3次,淡鹽湯送服
中醫把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症狀叫“上焦火”,把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
“吃不進”是指上焦(心肺部位)有火,表現為口幹、舌爛、唇裂、目赤、耳鳴及微咳。
成人可選服牛黃清心丸(片),小兒可選服珠黃散等。
“受不了”是指中焦(脾胃部位)有火,表現為時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飽,時而呃氣上逆,脘腹脹滿,不思飲食。
宜選用梔子金花丸、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清胃散,小兒宜服七珍丹等。
“拉不出”是指下焦(肝、腎、膀胱、大小腸等部位)有火,表現為大便幹結,小便短少,尿色黃赤、混濁有味,陰部時癢,婦女白帶增多,甚至帶黃。
常用中藥可選三黃片、當歸龍薈丸、梔子金花丸、龍膽瀉肝軟膠囊等。
另外還有虛火,也就是陰虛而熱,主要表現為形體消瘦,腰膝酸軟,咽幹舌燥,眩暈耳鳴,健忘失眠,或幹咳氣短,或痰中帶血,口幹咽燥,聲音嘶啞,潮熱易怒,舌紅少津,脈細數,
此時,可對症選服知柏地黃丸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