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誤以為痔瘡 篩檢發現大腸癌

編輯:東方女性2015-07-30 10:03常見疾病
字體:
瀏覽:119次

血便誤為痔瘡 篩檢發現大腸癌

  「以為是痔瘡,沒想到是大腸癌」,台灣有一王姓男子不熬夜、少吸酒,隻愛吃牛肉麵,一次做大腸癌檢測篩檢竟發現異常,就醫後確診為大腸癌。

  54歲的王姓男子說,他是「肉食動物」,每餐都無肉不歡,尤其喜愛牛肉,不過,他不煙不酒、作息正常,身體也都無狀,當大腸癌檢測篩檢有血便時,他認為是痔瘡,不以為意,在衛生所護士不斷勸說,就醫才發現罹患大腸癌。

  「還好有大腸癌篩檢」,王姓男子說,連醫生都很驚訝,他能在大腸癌零期即發現罹癌,癌細胞位在大腸息肉上,隻需割除息肉,定期追蹤即可,至今4年,他身體毫無影響,飲食上,他則戒吃牛肉,改吃蔬果。

  大腸癌在消化道癌症中,其發病率僅次於胃食管癌,位居第三。

  大腸癌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大腸良性腺瘤惡變為癌;飲食中脂肪、精製碳水化合物等過多,缺少精纖維成分,不利於排便,有致癌物質久滯留腸管內,刺激腸黏膜導致癌變;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等誘發大腸癌;家族性遺傳因素等。

  大腸癌早期病變限於黏膜,可無症狀或僅有排便習慣改變。但中晚期, 會有下列症狀:

  1、由於腸道黏膜糜爛、甚至腫瘤破潰,出現膿血便和黏液便;有排便困難感,出現便秘與腹瀉或二者交替症狀。

  2、隨著大腸癌的增大,排便形狀因此變細變形。

  3、因癌局部侵犯、刺激腸道和腸梗阻等原因,出現腹部隱痛、鈍痛與絞痛。

  4、在腹部出現腫塊,當癌體與其他器官或組織無粘連時,尚可推動,反之則較固定。

  5、隨著疾病加重,患者將出現諸如貧血、消瘦、乏力及發熱等慢性消耗性體征表現。

  6、大腸癌發展到中晚期,由於體積增大或發生惡變,還可導致機械性腸梗阻、急性結腸穿孔、腹膜炎和急性大出血等並發症。

  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方法是消除已知道的可能發生癌的因素。

  (1)合理安排飲食、多吃水果、新鮮蔬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少食入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

  (3)積極治療已患的大腸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腸腺瘤等。

  (3)如有大腸癌的高危因素存在,如家族性結腸癌或息肉病、家族性多發性自肉、潰瘍性結腸炎、

  應定期去醫院谘詢或檢查,以便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

  預防大腸癌應意哪些方麵?

  (1)改進飲食習慣。合理安排每日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雜糧的比例,不宜過細過精。改變以肉類及高蛋白食物為主食的習慣。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別是要控製動物性脂肪的攝入。因為高脂肪、高動物類蛋白飲食一方麵刺激膽汁分泌,腸道內膽汁量增加,膽汁中主要含有膽酸和膽固醇,故糞便中膽酸和膽固醇含量增多;

  另一方麵,該類飲食可導致大腸腔內內容物(俗稱糞汁)中梭形芽孢杆菌生長活躍,該種細菌是一種厭氧杆菌,該類細菌含有豐富的7-?一脫羥基化酶,它作用於膽酸和膽固醇,形成可致癌的非飽和多環烴類物質。

  故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所產生的致癌物質多,作用於大腸時間長,必然導致大腸癌的發生率增加。

  (2)積極防治腸道疾病。如各種息肉、慢性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慢性痢疾等。對於腸道息肉更應及早處理。大腸息肉分為五大類,即腺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及其他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腫瘤性息肉,是一種大腸癌癌前病變,所以當發現大腸內有腺瘤時,就應進行治療,摘除腺瘤並進行病理學檢查,希望有良性腺瘤階段予以摘除,以防大腸癌。

  如果不予以早期治療,絕大多數會變成大腸癌,預後是不良的。另外,應積極治療習慣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暢。

  (3)對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如40歲以上男性,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患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慢性血吸蟲病患者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應定期檢查,警惕大腸癌的警號及早期症狀,如大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大便帶血或黑便,大便形狀變扁變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