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髒衰竭危害大 延誤治療恐增加死亡風險

編輯:東方女性2015-10-01 09:35常見疾病
字體:
瀏覽:166次

心髒衰竭危險大 延誤治療恐增加死亡風險

  61歲的張女士5年前經常感到疲倦,某天昏倒送醫,發現罹患心肌梗塞,治療後原以為恢複健康,今年3月因呼吸困難再度昏厥,送醫檢查才知心肌梗塞惡化為心髒衰竭,差點死亡。人們對心髒問題認知不足,有6成7民眾低估心髒衰竭危險性,倘若延誤治療,恐增加死亡風險。

  專家表示,心髒衰竭俗稱心髒無力,是指心髒功能受損時,從心髒輸出的血液無法提供全身代謝所需,症狀包括疲倦、下肢水腫、呼吸困難等,因初期症狀難與其他疾病區別,不易於第一時間找對醫師對症治療。

  即使在醫療先進國家,心髒衰竭的死亡率仍將近50%,遠高於大腸癌的死亡率35%。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每年約兩萬兩千人因嚴重心髒衰竭住院,若未經妥善治療,3個月內再住院率為30%。

  心髒衰竭的高危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老人、心髒疾病患者或有家族史的人,以及具三高體質的民眾。若認知不足、推延確診時間,患者除了有高死亡率威脅,住院也會延長,呼籲養成對心髒疾病的正確認知。

  要避免心髒衰竭惡化,控製體重相當重要。馬偕醫院營養課長蔡一賢說,病人飲食必須限製鈉和水的攝取量,還要視食物種類控製總重量,並監控血壓,及遵從醫師服藥。

  若沒有落實自我居家照護,出院後仍易再發作,反覆進出醫院。

  張女士說,心髒衰竭讓她胸悶難耐、下肢腫脹,晚上睡覺平躺感覺呼吸困難,非常痛苦。但接受專業治療後,已能與親友到處趴趴走,重拾快樂生活。

  什麼是心髒衰竭,能治麼?

  心髒衰竭的成因,是心肌受到嚴重的傷害,令心髒無法正常地泵出足夠的血液來供應身體各個器官活動及代謝的需求。心髒因此漸漸變得肥大。

  成因:先天性心髒病和後天性心髒病、心髒瓣膜病、心肌炎、心包炎等。另外,還有些心髒以外的病也可引起心髒衰竭,如急性腎炎、頑固的高血壓、慢性肺髒病。

  病症:

  疲倦、呼吸窘迫、端坐呼吸、不能平臥、急性肺水腫、腳水腫、腹積水、吐血、身體積水而至體重增加或減輕,另外痰中可能會帶血。

  早期征象:

  心力衰竭是指由於某些原因,使心肌收縮力明顯減弱,排血量在短期內急劇降低,引起循環障礙,,而產生動脈係統供血不足和靜脈係統瘀血。心力衰竭多發生於老年人之中,其症狀主要有以下8點:

  ①勞動或上樓梯時,發生呼吸困難;

  ②睡眠時突然呼吸困難,坐起時又有好轉;

  ③下肢浮腫,尿量減少;

  ④沒患感冒卻咳嗽、痰多、心慌、憋氣;

  ⑤失眠、疲乏、食欲減退;

  ⑥病情加重,四肢抽搐,呼吸暫停,紫紺,但發作後,又馬上恢複正常;

  ⑦血壓下降,心率加快,麵色蒼白,皮膚濕冷,煩躁不安;

  ⑧呼吸極度困難,有窒息感,咳嗽、咯出大量粉紅色泡沫樣痰。

  對上述症狀如有1-5項能對得上號者,為早期心衰的典型表現,應引起注意;如有6項能對得上號者,是由於腦缺血而引起的心性暈厥;若全部都有者則為急性肺水腫的表現。

  心衰發作時不能亂動,可取半臥位或坐位,以減輕呼吸困難。如出汗多時,要注意保暖,有條件者應及時供氧。還可用布帶輪換 結紮四肢,5—10分鍾換一次,這樣可減少回心血量,減輕心髒負擔。病人的情緒要穩定,精神要樂觀,待病情緩解後可送醫院請醫生診治。

  治療:

  △要治療心髒衰竭,首先要控製及醫治導致心髒衰竭的原因,如控製血壓,減低攝取膽固醇等。

  △減低攝取鹽及水份,以減少積水。

  △避免過勞受過渡刺激,減少心髒的工作量。

  △藥物治療可減少心髒的負荷,這些藥物包括利尿劑、乙型抑製劑、腎活素轉化酶抑製劑、洋地黃、螺旋內酯(spironolactone)等。

  △末期病患者需接受心髒移植手術。

  【本文來自東方女性網m.vgf-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