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產生以及如何調節情緒
情緒是怎樣產生的?麵對複雜的現實生活,人們會不斷地遇到自然災害、戰爭、工作挫折、職業發展、人際交往、家庭-工作平衡、經濟、情感、疾病等各種各樣的事件。它們都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由於每個人的人格特征、生長環境、文化水平、生活經曆不同,對這些事件的感知、體驗、解釋也會有不同,與之相對應的行為表現自然不同。如汶川地震,我們從媒體看到發生的事件後,會十分悲痛,許多人甚至會忍不住潸然淚下,並很快通過捐助物資、到災區當誌願者等行為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悲憫哀憐等情緒,即使如此,我們也無法象當地災民一樣感知這一事件帶給他們的滅頂壓力。所以,情緒是個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環境事件進行解釋和評估的結果,隻有被自己察覺、與個人生活相關並引起感知的事件,才會在自己的解釋中產生情緒並形成壓力。因此,每個人在麵對同一事件時所感受到的壓力是不一樣的。
情緒對人們的身心健康有哪些影響?通常來說,對感知到的事件進行解釋後,符合自己的心理需要則產生積極的、肯定的情緒體驗和行為;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需要則產生消極的、否定的情緒體驗和行為。過度興奮和消極的情緒均可使人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並能使機體產生一係列的生理變化,導致心理障礙,從而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研究認為,壓力和個體的身體素質,對疾病的發生同時起作用。當人的情緒高度緊張時,交感神經支配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和副腎上腺素,這些激素促進新陳代謝,釋放儲存的能量,於是呼吸、心跳加速,血壓、體溫升高,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家族病史的個體如不能合理調節情緒帶來的壓力,發病概率要高於普通人群;研究還發現,在應對壓力時,反應最敏感、活動強度和頻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如長期壓抑悲傷和哭泣會引起呼吸係統疾病;人在焦慮、憤怒時,胃液分泌量增加,胃的酸度和胃蛋白酶量增高,胃黏膜充血,容易形成潰瘍。目前人們公認的、測量壓力的“社會再適應量表”也證明,由於遭遇負麵生活事件者的整體免疫功能降低,此類人易患感冒、結核病、白血病、過敏性疾病。此外,不僅重大的生活事件讓我們產生不良情緒,導致心裏失衡,其實雜亂的生活瑣事,更讓我們煩躁不安,正如人們所說“你可以躲得過大象,卻躲不過蒼蠅”一樣,令人苦不堪言。如不能及時排解,這些消極情緒長期累積,有可能患精神障礙和抑鬱等病症。我國古代也早有“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恐傷腎、思傷胃” 之說,可見要想健康長壽,就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在心理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