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到了三十多歲的女性會因為扛不住壓力結婚?
認識的一個朋友今年快三十歲了,雖然她一再的強調自己想要繼續學習,自我提升,但是在很多無意的時刻還是清楚的透露著自身內心最大的危機和焦慮—還未組建穩定的家庭結構獲得內心對自我的認同和外界的社會認同。而這是很多女性都會經曆的一個過程。
女性的身份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重要的社會關係上,這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到這個世界,我們麵對的是一個相對來說穩定和安全的社會結構—家庭。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開始進入一個更大的具有更高的社會認同性的社會單位—學校,幾乎在人生的前四分之一的時間裏,家庭和學校決定我們的身份和自我認同感,在它們穩定的庇護下,我們從中體驗到生活的豐富,滿足的社會關係以及對自我的認同。
但是在人生的第二階段中,我們遠離學校和家庭,一個人體驗和麵臨巨大的社會壓力,即使個體在某一崗位度過了她的人生的大部分,可能也很難在其中獲得滿足感,無論是社交、生活的內容和豐富或者自我成就,更不要說在這個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如此大的時代,人們在職場結構中所能獲得更加寥寥無幾。
而這個時候,社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靈活的選擇,即選擇和組建自身的家庭—相對來說有更多的控製權和穩定感的結構。這種社會結構一方麵受到大眾的普遍認同,一方麵有助於自我認同感和確定感低的人的生活的穩定性,能夠讓個體再一次回歸到一個穩定的社會結構中,不需要獨自承擔和麵對世界的未知和廣闊的重擔。
所以,晚婚或者不婚同時成為一種社會壓力和個人壓力。但正是因為婚姻所產生的背後的這種現實功能性,讓人們對於它抱有過高的期待以至一些婚姻不僅沒有成為自我穩定認同的一部分,反而成為幻滅和支離破碎的存在。
當然,好的婚姻總體來說有益於人們的生命和生活,但是它隻是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必須的選擇,更不應該成為被迫和強加的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