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閹割的攻擊性,女性如何建設性的表達憤怒?
當提到攻擊性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將其當做一個不那麼善意的貶義詞,甚至會產生一種不舒服的感覺,這是因為很多人混淆了我們常說的人性中的攻擊性以及人由攻擊性所產生的暴力性的攻擊行為之間的區別。對於這個概念的誤解使得很多人甚至我們的整個文化在試圖去攻擊性,人人都想要變得溫和或者至少假裝溫和、友善。
但是無論是通過觀察還是心理學的定義,我們都可以發現攻擊性是人與動物身上的一種本性,而這種本性的最根本作用在於自我的防禦,也就是說攻擊性不一定必然會產生攻擊行為,而往往隻是一種保護自我的手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受到來自他人的汙蔑、侵犯或者傷害的時候會感到憤怒從而進一步根據自身所麵臨的特殊情況選擇相應的行為、態度應對。
然而很多人身上已經失去了這種最基本的防禦手段的核心要素,尤其表現在女性群體之中。這並不是說女性已經在曆史的發展和文化構建的熏陶下完全被馴化成溫順的小綿羊,心甘情願的任人宰割,而是女性從根本上顛覆了對攻擊性的看法和認知,並且因此而調整和改變了自身的行為,處於兩種不同程度的攻擊性的極端之中。
如果你也曾在大街上目睹兩個女性相互對罵的情景,你一定能夠深刻理解潑婦罵街這四個字並且從中看到女性的這種破壞性的憤怒和攻擊的效果甚微以及對女性自身的百害而無一利。與此相對的則是另一部分總是息事寧人的女性,她們屬於社會文化期盼之下的良好的女性形象,時時刻刻表現出一副溫和、隱忍的態度,即使麵對他人的無端攻擊和傷害似乎也能一笑置之,甚至以德報怨,但是關於她們內心真正的釋懷程度卻叫人懷疑。
然而人似乎總是處於這樣一種難以把握的平衡之中,稍不留神要麼退回到遠古的野蠻人狀態,要麼則成為完全毫無情感,主見和態度的文明的偽君子,個性雷同的機器人。破壞性憤怒無助於事情的解決,隻是單純的情緒發泄,而一味的友善和忍耐一方麵讓很多人自身內心難平,另一方麵在也總是成為被欺淩和攻擊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