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強迫性重複?
為什麼生命當中的很多故事一直都在重複上演?相同橋段,相同掙紮,相同結局。
一、存在與活著的感覺
有些心理創傷在童年時期伴隨過我們的時間太久了,以至於你已經相對習慣了被傷害的這種痛楚的存在。當你不將自己置身於這種重現創傷的情景當中,對生命反而會有一種不真實的模糊感,感受到恐懼、空虛、無聊和焦慮,給我們的感覺是似乎隻有在痛苦當中才有活著的感覺。
當一個人在早年的時候沒有被家裏人好好對待過,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也沒有體驗到美好的關係,當進入到有人對他好的親密狀態當中,就會覺得目前的生活過於平淡了。於是就很有可能去選擇一些相對來說比較病態的、比較就有挑戰性的關係,對於對方的選擇也是很容易會被有人格缺陷或者性格障礙的人吸引。與強迫性重複患者相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們好像隻有一次次被傷害,反複體驗痛苦帶來的溫熱,才會有存在感。
二、尋找熟悉的感覺
我們後天的行為模式、與人相處的關係模式以及對自我的認知,大多都來自於我們早年和重要的養育著之間的客體關係。也就是說,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特別是孩童開始對世界有認知的那段時期,身邊最親近的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都會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全盤吸收。並且在成年後,我們都會在無意識當中不自覺地采用早年習得的自動化反應模式,在潛意識當中引導他人,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這種無意識地重複和無意識地引導,是對自身傷害非常大的一點。
三、獲得掌控感
當我們回到過去熟悉的情景當中,我們已經有了相關處理的經驗了,無論這個處理方式對不對,至少我們是熟悉的。在熟悉的場景中用自己熟悉的模式去應對問題,就會更加有安全感,即使知道方式不對,但還是這樣做了。
四、拯救情節
當我們在尋找伴侶時,總會尋找那些和我們的異性父母相似的人,因為這是我們人生最初的關係模板。或許也可能找完全不同的,但在很久的相處過後,可能就會發現對方跟自己的異性父母越來越像,其實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
我們潛意識重複早年的模式,似乎想改變那個給我們帶來傷害的父母。
五、代際創傷重複
父母對我們的教導方式,如果是錯誤的,但不斷進行灌輸,也會對我們之後的行為產生深刻的、難以抹去的行為模式。
六、周年反應
在某個特殊的時間點重複發聲類似的事件,重新體驗過去的創傷所帶來的的傷痛。
強迫性行為的一種在當下尋找過去的無意義行為,如果沒有及時意識到,將困在時間裏,人格發展也就停在了過去受到創傷那一刻,始終無法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