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期拉肚子怎麼辦 按摩四穴位緩解經期腹瀉
肝腎脾代謝失調 女性經期易腹寫
女性月經期間常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便質軟或腹瀉的情況,主要與脾、腎、肝三髒腑功能失調有關。中醫師表示,月經期間,女性氣血往下跑集中於子宮,不僅容易引發感冒、頭暈等不適症狀,氣血循環變差也會影響腸胃功能,身體水分無法順利透過脾、腎和肝的調節而代謝,造成體內濕氣蓄積導致腹瀉。
若月經前或期間常吃冰品、西瓜、瓜果類等冰冷食物,寒氣易凝結子宮,也會傷及腸胃功能,導致腹瀉和痛經。
此外,中醫認為“肝木克脾土”,若壓力大、思慮多、情誌抑鬱、自律神經失調,肝經無法獲得疏通,也會連帶影響脾經功能,引發經期腹瀉的症狀。
中醫師表示,若要改善經期腹瀉的情況,可以健脾利濕的藥物調理體質,也能常吃四神湯、四君子湯等藥膳,或透過穴位按摩以達保健之效。
緩解經期腹瀉 健脾胃4穴位
1. 足三裏穴:
走胃經,可同時改善腹瀉和便秘等腸胃不適症狀。位於膝蓋下緣外側凹陷處下方3寸。
2. 三陰交穴:
是脾、肝、腎三條經絡交彙的穴位,位於小腿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可促進氣血循環,緩解經痛和腹瀉。
3. 公孫穴:
走脾經,位於足內側緣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可安胎、緩解腹痛腹瀉。
4. 太白穴:
屬於健脾要穴,位於足內側緣,第一蹠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可緩解胃痛、腹漲、腹瀉等。
子宮內膜異位 按壓太衝等穴位利濕
至於部分女性因子宮內膜異位症所引發的經期腹瀉,中醫認為是因氣血不循原有通道、體內痰濕所導致的瘀症,藥物調理以活血化瘀和利濕為原則,平常則可按摩上述的三陰交穴、太衝穴和公孫穴,改善腹瀉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