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介紹

編輯:東方女性2016-12-28 10:10生活
字體:
瀏覽:141次
  海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經常見到的,也是一些人喜歡吃的一種食物,它裏麵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經常食用對身體是非常有好處的,對於保護血管彈性、預防白血病等具有很好的功效。那麼你知道海藻還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嗎?海藻的做法有哪些呢?下麵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海藻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海藻的基本介紹
  海產藻類的統稱,通常固著於海底或某種固體結構上,是基礎細胞所構成的單株或一長串的簡單植物。大量出現時分不出莖或葉的水生植物。最常見的大型海藻是海草,如︰綠藻、紅藻和褐藻。其根狀固著器隻有固著功能,而不能吸收營養。海藻在淺水中常密生成片。在水深50公尺(約165呎)以內的岸邊形成明顯區帶。生長於高潮線上的海藻常暴露在空氣中;低潮線下的海藻則不能長期暴露於空氣,故不能於近海岸處生長,如墨角藻屬(Fucus)、巨藻屬(Macrocystis)、海囊藻屬(Nereocystis)和海帶屬(Laminaria)等類群,並隻能在18℃(64℉)以下繁殖,僅分布於冷水水域。

  海藻是植物界的隱花植物,藻類包括數種不同類以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生物。它們一般被認為是簡單的植物,主要特征為:無維管束組織,沒有真正根、莖、葉的分化現象;不開花,無果實和種子;生殖器官無特化的保護組織,常直接由單一細胞產生孢子或配子;以及無胚胎的形成。由於藻類的結構簡單,所以有的植物學家將它跟菌類同歸於低等植物的“葉狀體植物群”。

  海藻功效與作用

  1.保護血管彈性

  海藻中含有大量的能明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的碘,常食有利於維持心血管係統的功能,使血管富有彈性,從而保障皮膚營養的正常供應。

  2.改善油脂分泌

  海藻中的蛋氨酸、胱氨酸含量豐富,能防止皮膚幹燥,常食還可使幹性皮膚富有光澤,油性皮膚可改善油脂分泌。

  3.預防白血病

  預防白血病藻膠酸可與放射性元素鍶結合成不溶物排出體外,使鍶不致在體內引起白血病等。

  海藻的營養價值
  1.海藻含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稱為親糖蛋白,也可應用於血球分離檢測,藥物載體、免疫抗體的產生及抗癌藥物的醫藥用途上,海藻親糖蛋白未來在免疫係統機能診斷、腫瘤形成及轉移診斷及其它臨床應用上具有很大潛力。

  2.在海藻中具有增強免疫力及抗癌活性的物質,屬特殊多糖類、蛋白質、脂質、色素及低分子物質。在傳統的中藥裏,幾種褐藻經烹煮之後可用來預防及治療癌症,這種熱水抽出物主要成分是多糖類。

  3.海藻含有豐富的食物纖維,一般海藻的纖維量約為幹重的30~65%,遠大於豆類、五穀類、蔬菜類及水果類的平均含量。此,適度增加海藻纖維的攝取量可以降低血壓、血液膽固醇及血糖量,對心髒、血管的正常規律有幫助,並預防癌症發生。此外,海藻食物纖維進入人體胃腸後,因吸收水分而膨脹,容易造成飽足感覺,避免攝取過多食物而造成肥胖,並達到減肥保健效果。食物纖維在人體內又能幫助消化及促進廢物排泄,避免體內有害細菌的生長,具整腸作用。

  4.海藻含有多種維他命,主要的有維他命B12、C及E、生物素及煙堿酸,對人體新陳代謝、許多疾病的預防和恢複有著積極的作用。

  5.海藻含有比陸上植物更多種及多量的天然無機元素,其中以鈉、鉀、鐵、鈣含量最多。鐵是血紅素的成分,缺鐵是造成貧血的原因之一;鈣是形成人體骨胳及牙齒的成分,也是維持細胞膜正常功能所需;如人體缺少碘會造成甲狀腺機能異常;鎂可以紓解壓力,避免因緊張引起心髒病。

  6.一些食用海藻如紫菜、掌藻、石蓴及石發等有較多的蛋白質,約為藻體幹重的20~39%。海藻含有二十餘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重要的是大部分種類都有含硫胺基酸,如牛磺酸、甲硫氨酸、胱氨酸及其衍生物,每一百克幹重藻體的含量約在41~72毫克之間。除母奶、雞蛋及豆類含多量的牛磺酸外,一般陸上食物蛋白質的含硫胺基酸大都不足或缺少,攝取不足時,會影響人體健康。

  海藻的食用方法
  作為幹製品,食用前應將海藻先短時間泡洗,然後蒸熟,再清洗切絲涼拌或摻豬肉燉熟,也可與豆腐同燉,吃法大體上與海帶相同。

  1.豬肉海藻湯豬瘦肉150克,海藻、夏枯草各30克。將豬瘦肉切絲,與海藻、夏枯草共煮湯,調味即可服食。此湯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可輔助治療淋巴結核,淋巴結腫大等病症。

  2.海藻薏米粥海藻、海帶、甜杏仁各10克,意米30克。將海藻、甜杏仁、海帶加適量水煎煮,取汁再與意米煮粥食用。此粥具有宣肺化痰,健脾利水的功效,可輔助治療痤瘡,咳嗽痰多,疫病等病症。

  3.蘿卜海帶海藻湯蘿卜250克,海帶50克,海藻20克,雞湯或肉湯各適量。將蘿卜切塊,海帶、海藻切碎,三者共煮,並加入雞湯或肉湯及其他佐料,煮至蘿卜熟透而人味即可。此湯具有消積化痰,軟堅散結的功效,適用於甲狀腺腫瘤見氣滯、腹脹、咳嗽痰稠之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