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的藥效與作用以及用法與用量

編輯:東方女性2012-07-02 23:19生活
字體:
瀏覽:352次

  石菖蒲,藥名:石菖蒲。漢語拚音:shi chang pu,英文名:Grassleaf Sweelflag Rhizome, Drug Sweetflag Rhizome, Rhizome of Grassleaf Sweelflag,別名:昌本、菖蒲、昌陽、昌草、堯時薤、堯韭、木蠟、陽春雪、望見消、水劍草、苦菖蒲、粉菖、劍草、劍葉、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藥材基源: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

  石菖蒲 - 概述

石菖蒲的藥效

石菖蒲的藥效

  菖蒲首載於《本經》,列於上品。有人認為《本經》所載的生池澤的菖蒲,單從生態推理謂是水菖蒲,這個論點似不夠全麵。如《別錄》曰:“菖蒲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陶弘景雲:“上洛郡屬梁州,嚴道縣在蜀郡,今乃處處有。生石磧上,概節為好。在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不堪服食。”僅就上文所述,即可看出南北朝以前所用菖蒲明顯地包括大根的水菖蒲和細根的石菖蒲兩個類型。可見《本經》所列菖蒲,亦指兩種而言。至於石菖蒲之名,則首見於《本草圖經》,蘇頌在論述中謂:“亦有一寸十二節,采之初虛軟,曝幹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於幹燥砂石土中,臘月移之尤易活。”並謂:“黔蜀人亦常將隨行,以治卒患心痛,生蠻穀者尤佳,人家移種者亦堪用,此即醫方所用之石菖蒲也。”這一段文字從生態、藥材性狀及效用等幾個方麵生動地闡明了它是古代醫方所用的石菖蒲。陳承在《本草別說》中雲:“菖蒲今陽羨山中生水石間者,其葉逆水而生;根須略無,少泥土,根葉緊細,一寸不啻九節,入藥極佳。今二浙人家以瓦石器種之,旦暮易水則茂,水濁及有泥滓則萎,近方多稱用石菖蒲,必此類也。”進一步描述了石菖蒲的典型特征。

  石菖蒲屬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臥,直徑5~8毫米,外皮黃褐色。葉根生;劍狀線形,長30~50厘米,寬2~6毫米,罕達1厘米,先端漸尖,暗綠色,有光澤,葉脈平行,無中脈。花莖高10~30厘米,扁三棱形;佛焰苞葉狀,長7~20厘米,寬2~4毫米;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旁側裸露而出,無梗,斜上或稍直立,呈狹圓柱形,柔弱,長5~12厘米,直徑2~4毫米;花兩性,淡黃綠色,密生;花被6,倒卵形,先端鈍;雄蕊6,稍長於花被,花藥黃色,花絲扁線形;子房長橢圓形。漿果肉質,倒卵形,長寬均約2毫米。花期6~7月。果期8月。

  石菖蒲 - 藥品簡述

  

石菖蒲的藥效

石菖蒲的藥效

  藥名:石菖蒲

  漢語拚音:shi chang pu

  英文名:Grassleaf Sweelflag Rhizome, Drug Sweetflag Rhizome, Rhizome of Grassleaf Sweelflag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別名:昌本、菖蒲、昌陽、昌草、堯時薤、堯韭、木蠟、陽春雪、望見消、水劍草、苦菖蒲、粉菖、劍草、劍葉、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

  性味:味辛,微溫

  歸經:入心經、肝經、脾經。

  功能:開竅,豁痰,理氣,活血,散風,去濕。

  主治:治癲癇、痰厥、熱病神昏、氣閉耳聾、心胸煩悶、胃痛、腹痛、風寒濕痹、癰疽腫毒、跌打損傷、脘痞不饑、噤口下痢、神昏癲癇、健忘耳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鮮者3~8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生態環境:生長於山澗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間。

  資源分布:分布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主產四川、浙江、江蘇等地。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

  采收儲藏:秋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淨。或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曬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