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的藥效與作用以及用法與用量(5)

編輯:東方女性2012-07-02 23:19生活
字體:
瀏覽:352次

  石菖蒲 - 文獻論述

  

石菖蒲

  石菖蒲

  1、《綱目》:菖蒲氣溫,心氣不足者用之,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矣。

  2、《本草彙言》:石菖蒲,利氣通竅,如因痰火二邪為眚,致氣不順、竅不通者,服之宜然。若中氣不足,精神內餒,氣竅無陽氣為之運動而不通者,屢見用十全大補湯,奏功極多,石菖蒲不必問也。

  3、《本草新編》:石菖蒲,必須石上生者良,否則無功。然止可為佐使,而不可為君藥。開心竅必須佐以人參;通氣必須君以蒼術;遺尿欲止,非加參、芪不能取效;胎動欲安,非多加白術不能成功;除煩悶,治善忘,非以人參為君,亦不能兩有奇驗也。

  4、《本經逢原》:菖蒲,心氣不足者宜之,《本經》言補五髒者,心為君主,五髒係焉。首言治風寒濕痹,是取其辛溫開發脾氣之力。治咳逆上氣者,痰濕壅滯之喘咳,故宜搜滌,若肺胃虛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開心孔、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總取辛溫利竅之力。又主肝虛,心腹痛,霍亂轉筋,消伏梁癲癇,善通心脾痰濕可知。凡陽亢陰虛者禁用。以其性溫,善鼓心包之火,與遠誌之助相火不殊,觀《本經》之止小便利,其助陽之力可知。

  5、《重慶堂隨筆》:石菖蒲,舒心氣、暢心神、怡心情、益心誌,妙藥也。清解藥用之,賴以祛痰穢之濁而衛宮城,滋養藥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結而通神明。

  6、《本草正義》:菖蒲味辛氣溫,故主風寒濕邪之痹著。治咳逆上氣者,以寒飲濕痰之壅塞膈上,氣窒不通者言之。辛能開泄,溫勝濕寒,凡停痰積飲,濕濁蒙蔽,胸痹氣滯,舌苔白膩垢穢或黃厚者,非此芬芳利竅,不能疏通,非肺胃燥咳及腎虛之咳逆上氣可比。開心孔,補五髒者,亦以痰濁壅塞而言;蕩滌邪穢,則九竅通靈,而髒氣自得其補益,非溫燥之物,能補五髒真陰也。而俗謂菖蒲能開心竅,及反以導引痰涎,直入心包,比之開門迎賊者,過矣。且清芬之氣,能助人振刷精神,故使耳目聰明,九竅通利。凡寒飲閉塞,肺氣不宣,則令人音喑,菖蒲能逐飲宣竅,而聲自開,以視虛勞金破之不鳴,顯然有別。主耳聾以下十二字,其義殊與上文不類,大觀本不在白文之例,恐是後人羼入,姑存而不論。其止小便利一說,蓋指清氣下陷,收攝無權之症,辛溫能升舉下陷之氣,或可治之。7、《別錄》主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則即《本經》之主風寒濕痹,複疊無別,殊是蛇足。溫瘧亦時行之戾氣,而兼有濕痰蒙蔽,菖蒲滌痰辟穢,裨助正氣,故能治之。然瘧之虛實寒熱,各各不同,偏舉小兒,似嫌泛濫,且作浴湯外治,其效亦鮮。《別錄》此條,皆非精要,大是可疑,或後人有所點竄歟?甄權治耳鳴,則濕痰蒙其清氣,而甲木少陽之氣,鬱而不伸者,即開通九竅之功效也,若肝腎陰虛,浮陽上擾之耳鳴,則非辛溫開竅之所宜矣。甄權又治頭風淚下,亦惟寒風外束者為宜,若肝陽自擾之頭風,又不可一例論治。甄氏又謂治鬼氣,瀕湖謂治中惡卒死,客杵,則皆陰霾不正之氣,固芳香辟穢之正治也。《大明》謂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皆指寒濕交互,汩沒真陽者,菖蒲秉芳冽之正氣,自能勝邪而行氣定痛。後人霍香正氣等方,以及腦麝等疫證諸丸散,皆即此例。然菖蒲雖溫,辟惡可言,而溫中尚嫌不足,其直中三陰之大痛吐瀉,轉筋冷汗,脈伏色青等症,亦非此所能獨當大任。

  8、公元前6世紀之前的《詩經》中,就有“彼澤之坡,有蒲與荷”的記載,在《禮記·月令篇》中亦有“冬至後 ,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的記載。

  9、曆代文人也多有吟詠石菖蒲的詩作。如詩人杜甫的“風斷青蒲節,碧節吐寒蒲”,姚思岩的“根盤龍骨瘦,葉聳虎須長”,陸遊的“根盤葉茂看愈好”等詩句,都描繪了石菖蒲盤根錯節,葉纖細多節、青綠可愛之態,置案頭清供,當然瀟灑有情趣。此外有詩人戚龍淵作詩雲:“一拳石上起根苗,堪與仙家伴寂寥,自恨立身無寸土,受人滴水也難消。”更是寫出了石菖蒲盤根結節屹立於山岩石縫之中的風骨氣節。陸遊又有詩曰:“古澗坐菖蒲,根瘦節蹙密;仙人教我服,刀匕蠲百疾。陽狂華陰市,顏朱發如漆;歲久功當成,壽與天地華。”說的是石菖蒲的根莖入藥 ,服之可紅顏黑發,延年益壽。

  10、明代王象晉寫的《群芳譜》中記載:乃若石菖蒲之為物不假日色,不資寸上,不計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細,可以適情,可以養性,書齋左右一有此君,便覺清趣瀟灑。

  《別錄》:“菖蒲,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露根不可用。五月、十二月采根,陰幹。”

  11、陶弘景:“(菖蒲)今乃處處有。生石磧上,九節為好。在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止主風濕,不堪服食。此藥甚去蟲並蚤虱,而今都不言之。真菖蒲,葉有脊,一如劍刃,四月、五月亦作小厘華也。東間溪側,又有名溪蓀者,根形氣色極似石上菖蒲,而葉正如蒲,無脊,俗人多呼此為石上菖蒲者,謬矣。此止主咳逆,亦斷蚤虱爾。”

  12、《本草別說》:“菖蒲今陽羨山中生水石間者,其葉逆水而生,根須絡石,略無少泥土,根葉極緊細,一寸不啻九節,入藥極佳。今兩浙人家以瓦石器種之,旦暮易水則茂,水濁及有泥滓則萎,近方多用石菖蒲,必此類也。其池澤所生肥大節疏粗慢,恐不可入藥,唯可作果盤,蓋氣味不烈而和淡爾。”

  13、《本草圖經》:“菖蒲,今處處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五月、十二月采根,陰幹。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盤屈有節,狀如馬鞭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節尤密,一寸九節者佳,亦有一寸十二節者。采之初虛軟,暴幹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於幹燥沙石土中,臘月移之,尤易活。又蜀人用治心腹冷氣?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吳茱萸煎湯飲之良。”

  14、《綱目》:“菖蒲凡五種,生於池澤,蒲葉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於溪澗,蒲葉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蓀也。生於水石之間,葉有劍脊,瘦根密節,高尺餘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細,高四、五寸,葉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甚則根長二、三分,葉長寸許,謂之錢蒲是矣。服食入藥須用二種石菖蒲,餘皆不堪。此草新舊相代,四時常青。《羅浮山記》言山中菖蒲一寸二十節,《抱樸子》言,服食以一寸九節紫花者尤善,蘇頌言無花實。然今菖蒲,二、三月間抽莖開細黃花成穗,而昔人言菖蒲難得見花,非無花也。”

  15、《本草原始》:“石菖蒲色紫,折之有肉,中實多節者良,不必泥於九節,咀,忌鐵。”

  15、《本經》: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髒,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

  17、《別錄》: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聰耳目,益心智。

  18、《藥性論》:治風濕頑痹,耳鳴,頭風,淚下,殺諸蟲,治惡瘡疥瘙。

  19、《日華子本草》:除風下氣,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治客風瘡疥,澀小便,殺腹藏蟲。耳痛:作末、炒,承熱裹窨,甚驗。

  20、《滇南本草》:治九種胃氣,止疼痛。

  21、《綱目》:治中惡卒死,客忤癲癇,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癰腫。搗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22、《本草備要》:補肝益心,去濕逐風,除痰消積,開胃寬中。療噤口毒痢,風痹驚癇。

  23、《本草再新》:止鼻血,散牙癰。

  24、《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熱病神昏,精神病。

  25、《廣西中草藥》:治癲狂,驚癇,痰厥昏迷,胸腹脹悶或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