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八杯水 看你怎麼喝
每天八杯水 看你怎麼喝
營養專家指,喝水和攝取熱量一樣,“需要多少,就補充多少”,目前根本沒有科學證據可以說,多喝水就能多排毒。而且,水喝太多,有電解質不平衡(鈉、鉀離子大量流失)、水溶性維生素(如B群及C)容易流失等問題。
那麼究竟太多、太少是指多少量?正常人每天喝多少水才恰當?科學研究指出,人體每天從尿液、流汗或皮膚蒸發等流失的水分,大約是 1800~2000毫升,所以才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補充2000毫升左右的水分。但2000毫升水分不一定都由喝水獲得,應該把食物裏的水分一並算進去。其實,我們每天吃的各種食物內含很多水分。例如,大部分蔬菜、水果90%以上是水,而像雞蛋、魚類中也有大約75%的水。粗略估計,我們吃一餐飯,至少可以由食物或湯裏攝取到300~400毫升的水。因此,扣除三餐中由食物攝取的1000~1200毫升水分,我們每天隻要再喝1000~1200毫升開水,平均上午2杯、下午2杯,就算基本達到要求。
不過,水的需求量必須視每個人所處環境(溫度、濕度)、運動量、身體健康情況及食物攝取量等而定,沒有標準值。有些人的確需要多喝一點水,包括痛風、腎結石患者,保險的方法是遵照醫生建議。
【有關喝水的健康建議】
礦化成分,多了反成害
礦泉水因含有人體所需要的一些礦物質而深受喜愛。但有些人片麵強調水中礦物質含量,認為礦物質含量越高越好。其實不然。飲用水中應該含有適量、平衡的礦物質,但礦物質含量高並不能完全說明水的活力強。水中礦物含量超標時,還會危害人體健康。例如,當飲用水中的碘化物含量在0.02毫克/ 升~0.05毫克/升時對人體有益,大於0.05毫克/升時則會引發碘中毒。 時間一長,沸水變廢水 飲用水煮沸時間過長或多次煮沸的水會影響人的血液循環和神經功能,產生疲勞、惡心的感覺,這是因為水在煮沸時間過長的情況下,會分解出一種叫“亞硝酸銀”和“砷”的物質,過量的“亞硝酸銀”和“砷”通過血液循環進入人體,會引發慢性血液中毒。
口渴才喝,好水也傷身
快節奏的生活常常讓我們忽視了諸如喝水之類的身體的基本需求,很多人往往是等到口渴了才想到要喝水。 事實上,人體中的物質75%是水,當人體失水量達體重的2%時,才會感到口渴,也就是說:當你感到口渴的時候,你的身體已經處於慢性缺水狀態了。 還有更多的人隻強調水的解渴作用,而忽視了水的營養作用。我們身體所需的大量營養素隻有通過水的稀釋和循環作用才能參與代謝,被人體吸收。此外,長時間缺水會增加血液的黏稠度,誘發神經係統及心腦血管疾病。
蒸餾純水,不宜長期喝
不少人認為,水越純越好,為了喝上純而又純的水,不惜本錢不留餘地,花幾十塊錢喝一桶水覺得很值。 營養學家指出:天然水經蒸餾、濾化處理後,在清除了雜質、細菌等有害物質的同時,也會帶走人體內有用的微量元素,長期飲用這樣的水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同時,由於人體的體液是微堿性的,而純淨水呈弱酸性,如果長期飲用弱酸性的水,體內環境將遭到破壞,易引發疾病。 此外,長期飲用純淨水還會增加鈣的流失。對於老年人,特別是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的老年人和兒童、孕婦更不宜長期飲用。營養學家指出:長期飲用純淨水會導致身體營養及代謝失調。正確的選擇是純淨水和礦泉水交替飲用。
蜻蜓點水,喝了不解渴
為什麼我們保持了每天八杯水的補水量還常常會感到口渴?這裏除去生理性疾病的原因,也可能是飲水方法不當造成的。通常大多數人都是一口一口慢慢地喝,大家都會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對的,其實不然,這樣的飲水方式,隻有70%的水分被人體吸收,而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一次喝2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