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俶路一晚賣7200個包子的傳奇小店昊海,48小時

編輯:東方女性2017-06-26 09:39小吃
字體:
瀏覽:130次


胖子坐在對麵麵前堆起一小碟吃空的鐵盤。我咽下喉口最後一塊粉絲包,互相道了別離開。


路過保俶路公交車站的時候,燈箱“噗”得一聲熄滅了,就像黑夜裏突然斷了頭的煙。


我低頭看了看時間,機械表的分針剛走過數字4:50。熄滅的燈箱和重疊的指針,此時才發現這個城市還有太多我沒有留意過的細節。我忽然意識到,原來,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年。


胖子是我的同學。兩年前,他剛入美食這行沒多久。有一晚,胖子帶著我披星戴月地奔赴了3個夜宵地,但它們不是關了門,就是搬到了別處。



這個倔強的胖子終於決定再去那晚的最後一個地方。老天一定是不讓胖子減肥的目的得逞,我們來到了保淑路的這家包子店。


店內的喧鬧和店外寂靜無人的街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的記憶裏,永遠抹不去的,是那晚我們倆窮凶極惡地吃了100隻小包子,2碗白粥和2隻鹹鴨蛋。



兩年,24個月,720天。自打畢業後,時間就開始變得模糊而快速。


兩年,足以讓一個懵懂迷茫的少年變成一個世故老成的青年。兩年裏,胖子也從200斤發展到了250斤的巨大身形。


而兩年前我跟胖子一起吃過的這家包子鋪,今晚,已經被藍色貼塑板重重包圍了起來,掛出了“即將拆除”的招牌。



那麼多年了,我從來隻知道它叫昊海小吃,直到它關了門,才知道原來它真正的名字其實是,“紅帽子小吃店”。


“紅帽子小吃店”的新店就在距離老址150米的地方。躲在一塊公交車站牌的背後。



新的店麵比以前的要大一些,更幹淨,明亮。老汪依然帶著那頂小紅帽,包子的味道和價格,都和從前一樣。


老汪說,剛搬來這邊2天,老地方被拆了,據說要造公園。他朝店外望了望,說,還好及時找到了新地方,不然,不知道多少加班的小夥子會吃不到我做的小包子了。



老汪一家是安徽安慶人,據說祖傳三代都是做小包子的,獨門配方,從不外傳。包子鋪的後廚全是自家人,所有的食材也都是自家人采購和製作。


老汪一家曾在上海賣過3年的包子,後來也是因為店麵拆遷,他們來到了杭州。這一過,就過了10多年。



夜深了,老汪的店鋪逐漸開始忙碌。即便是新門麵,依然還是有不少老顧客尋味而來。


每個人見到老汪的第一句話就是,原來你們搬到了這裏,我以為再也吃不到你們的包子了。



深夜坐在這家包子鋪裏的人,有身價上億的大老板,有每天忙碌至深夜的年輕人,有剛約完會的小情侶,白發蒼蒼的老夫妻,或者開著BMW的長腿美女。


他們神情各異,服飾迥然,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此時此刻,他們的手裏都握著老汪的包子。



廚房裏的何阿姨是老汪的媳婦,她告訴我,換成還是老店麵的時候,這個點,已經開始排隊了。那時候每晚要賣出去80多籠小包子,平均一籠90個。



我問何阿姨,假如哪一天你和老汪熬不動了,這門手藝誰來繼承。何阿姨好像想了一想,說,女婿吧,我兒子考上了大學,去年剛剛畢業,在大城市工作,不想賣包子,我們也希望他能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肉包子還是以前的味道,白粥喝的還是那麼的讓人暖心。這裏的一切都還是原來的味道,變的隻有我們自己。


就如同當年我隻是一個食客,而今天已經是采訪者。兩年可以改變很多。但是,它其實又轉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