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桂枝介紹:
桂枝別名:柳桂,肉桂枝
桂枝科屬:樟科植物肉桂,其幹燥嫩枝入藥。樟屬植物全世界約有240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亞洲東部地區及澳大利亞和太平洋諸島。中國約有45種,入藥用約20種。
桂枝地理分布:常綠闊葉林中多有生長,但多為栽培。在福建、台灣、雲南、廣東、廣西等地的熱帶以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尤其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數為人工純林。
桂枝食療作用:具有散寒解表,溫經通脈,通陽化氣的功效;主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蓄血,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
桂枝采收加工:肉桂定植2年後,采折嫩枝,去葉,曬幹。
桂枝用法用量:煎服,3〜9克。
桂枝藥理作用:抗炎;解熱,鎮痛;抗病毒,抗菌,鎮靜,抗驚厥等。
桂枝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桂枝功能主治:溫通經脈,發汗解肌,平衝降氣,助陽化氣。用於風寒感冒,血寒經閉,脘腹冷痛,風寒濕痹,心悸,水腫,奔豚,痰飲。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
常配合麻黃治療無汗的風寒感冒,有助麻黃發汗解表的作用。配合白芍治療有汗的風寒感冒,有調和營衛,解肌止汗的作用。桂枝還能溫經、祛風寒、活血通絡。可配合當歸、赤白芍、川芎、紅花、桃仁等,治療月經後錯或經閉不潮以及行經腹痛、腹部症塊等證;配合片薑黃、防風治療因風寒阻絡、氣血不暢所致的肩臂疼痛;配合赤芍、紅花、伸筋草等治療骨節拘攣難伸、肢體疼痛等;合羌活、獨活、防風、威靈仙、當歸、附片等,可治療風、寒、濕所引起的關節疼痛、四肢疼痛,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等病。
桂枝還有助心陽和溫化水飲的效能。常配茯苓、豬苓、白術、澤瀉、蘇子、桑皮、炙甘草,治療水飲淩心的心悸、怔忡、浮腫等;配瓜蔞、薤白、紅花、五靈脂,治療心陽不振而致的胸痹心痛。近些年來,根據這些經驗,常用於治療心功能不全、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病。但要注意辨證論治,不可用於有熱證的病例。桂枝有橫通肢節的特點,能引諸藥橫行至肩、臂、手指,故又為上肢病的引經藥。
黃芪桂枝五物湯:
別名:黃耆湯、黃耆五物湯
方源:《金匱要略》卷上。
用法:上藥,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主治:有益氣通經,活血通痹的功效
功效:調養榮衛,祛風散邪
藥物組成:黃芪15克桂枝12克芍藥12克生薑25克大棗4枚
藥方用法:水煎分三次溫服(成人常用劑量:3劑)
主治:營衛虛弱之血痹。肌膚麻木不仁,或肢節疼痛,或汗出惡風,舌淡苔白,脈微澀而緊。
現代運用:
①本方為治療血痹之常用方劑。以四肢麻木,或身體不仁,微惡風寒,舌淡,脈無力為證治要點。
②若風邪偏重者,加防風、防己以祛風通絡;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紅花以活血通絡;用於產後或月經之後,可加當歸、川芎、雞血藤以養血通絡,肝腎不足而筋骨痿軟者,可加杜仲、牛膝;兼陽虛畏寒者,可加附子。
③對於皮膚炎、末梢神經炎、中風後遺症等見有肢體麻木疼痛,屬氣虛血滯,微感風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④不僅適用於血痹,亦可用於中風之後,半身不遂,或肢體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氣短乏力,以及產後、經後身痛等。
柴胡桂枝幹薑湯:
主要原料:柴胡、桂枝、幹薑、黃芩
是否含防腐劑:否
主要食用功效:和解散寒,生津斂陰
適宜人群:傷寒者
副作用:用量需注意
來源:《傷寒論》。
原方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幹薑二兩瓜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組成:柴胡24克桂枝9克幹薑9克栝樓根12克黃芩9克牡蠣6克(熬)甘草6克(炙)
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溫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煩,複服汗出便愈。
功用:和解散寒,生津斂陰。
主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寒重熱輕,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牡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