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款春季祛濕湯譜 絕密粵式燉湯9大秘笈

編輯:東方女性2016-07-21 14:33食療養生
字體:
瀏覽:578次

  春季是多雨的季節,回南天會讓你感到不舒服的同時,還會讓你濕氣加重,濕氣太重會引起身體各種不適,像關節酸痛,腸胃功能差,或者會大小便不暢等,這些原因會嚴重影響你的工作生活,下麵小編推薦幾款春季祛濕湯譜給各位,粵式燉湯你一定不能錯過的美味。

  春季祛濕湯譜大全

  1、鮮紫蘇葉滾黃骨魚湯

  材料:鮮紫蘇葉80克、黃骨魚400克、生薑3片。

  做法:把紫蘇葉洗淨;黃骨魚宰洗淨,煎至微黃,濺入少許熱水,再加入薑和清水1250毫升(約5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滾約10分鍾中,撒入紫蘇葉,片刻下鹽便可。

  功效:紫蘇有散寒行氣、和胃解表之功,濕重的南方常常用它行氣祛濕、祛膩滯和解魚蝦之毒用。而黃骨魚是無鱗的河魚,中醫和民間都認為無鱗的魚能養陽滋補。鮮紫蘇葉滾黃骨魚,鮮香美味,有養陽健脾、祛濕醒胃之功,為春日家庭的靚湯。

  2、土茯苓煲豬骨湯

  材料:土茯苓50克、豬脊骨500克、薏米15克、赤小豆15克、蜜棗3粒,陳皮、薑、鹽、料酒各適量。

  做法:豬骨去血水後,鍋裏燒水,將豬骨放入燒開的水中去沫,然後撈起豬骨用清水衝洗一下。薏米、赤小豆、陳皮、土茯苓、蜜棗洗淨泡水待用。將洗淨的材料放入湯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先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2小時左右即可。

  功效:土茯苓是一種中藥,除濕,解毒,清熱,利關節。蜜棗有養脾、平胃氣、潤心肺、止咳嗽、補五髒之功效。赤小豆也可利水消腫、解毒排膿。豬脊骨是補腎佳品,脊骨中含有大量骨髓,烹煮時柔軟多脂的骨髓就會釋出,具有健脾利濕的作用。

  3、黃芪赤小豆鯉魚湯

  材料:黃芪、赤小豆各30克(中藥店有售),鯉魚1條,生薑3片。

  做法:藥材稍浸泡、洗淨;鯉魚宰洗淨,煎至微黃,濺入少許熱水。一起與生薑下瓦煲,加入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1個小時,下鹽便可。

  功效:健脾益氣、祛濕和胃。中醫認為鯉魚性平味甘,有滋補、健胃、利水、消腫、通乳、清熱解毒和止咳下氣的功效。以補中益氣、利水排膿、健脾祛濕的黃芪、赤小豆煲之,有健脾益氣、祛濕和胃之功。

  春季祛濕湯譜大全

  4、五加皮燉豬瘦肉湯

  材料:五加皮15克(中藥店有售)、豬瘦肉100克、生薑1片。

  做法:五加皮浸泡、洗淨;豬瘦肉洗淨,切小方塊狀。一起與生薑下燉盅,加入熱開水250毫升(約1碗量),加蓋隔水燉約2個半小時便可,進飲時方下鹽。

  功效:五加皮為祛風濕類中藥,具有祛風濕、強筋骨和利水的功效,同時它還有補肝腎、壯筋骨的作用。在春日時以它燉豬瘦肉有滋陰去濕、填精益陽的功效,為春季養生靚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