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款春季祛濕湯譜 絕密粵式燉湯9大秘笈(2)
5、白扁豆龍骨湯
材料:豬脊骨500克,白扁豆50克,棗幹8顆,蓮子10粒,蔥、薑適量,水、食鹽適量。
做法:白扁豆、蓮子用清水浸泡半小時,紅棗洗淨備用,生薑切片,蔥洗淨後切蔥節備用;豬骨洗淨後冷水下鍋,水沸後,撈出豬骨洗去浮沫,將血水倒掉;將焯過的龍骨放入砂鍋中,倒入適量清水,放入泡好白扁豆、蓮子和紅棗,放入蔥和薑,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2小時左右關火,出鍋前調入少量食鹽調味即可盛出食用。
功效:白扁豆有補脾胃,和中化濕,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泄瀉、嘔吐、暑濕內蘊、脘腹脹痛、赤白帶下等病。
粵式燉湯9大秘笈
秘笈一:兩次焯水,一冷焯一熱焯
原料在烹調前一定要充分焯水,隻有這樣燉好的湯才能不渾濁、不腥臭、湯汁清澈、香味濃鬱。
不可沸水下鍋,原料瞬間遇到高溫,表麵的蛋白質快速凝固,所以血水根本無法流出,熬好的湯自然不會鮮美,也不夠清澈。
也不可冷水下鍋焯原料,因為加熱時間比較長,除了去掉了血水外,原料的鮮味也會流失在水中。
正確的方法:
1、鍋內放入涼水燒至30℃,將原料放入,中火加熱,待水溫達到90℃時撈出原料,充分清洗,這就完成了第一次焯水。
2、再取鍋注入沸水,第二次下入原料,繼續加熱至無血沫產生,撈出原料,這就完成了整個的焯水過程。
從中你可以發現,我們采用了兩次焯水的方法,第一次是冷水下鍋,第二次是沸水下鍋,這樣我們才可以將原料內部75%的血水焯掉。
秘笈二:沸湯熱肉
燉湯時,礦泉水加調料一起燒沸,然後跟焯水後熱氣騰騰的肉一起放入燉盅內,再入足氣的蒸箱內蒸製。
秘笈三:七分肉三分骨
燉湯不是全部選擇瘦肉才叫好,一般我們會將肉和骨頭按照7:3的比例混合,肉主要增加湯汁的鮮味,而骨頭則可以增加湯的香味。
秘笈四:陳皮、冰糖不可少
以前燉湯,隻加入鹽、薑片、白胡椒粒和酒,但是現在的原料品質和鮮香味已經大不如前了,所以我們在調味時就進行了改良,增加了冰糖和幹的陳皮。
鹽中加糖能出鮮,就是增加冰糖的原因,它的用量不需要太多,跟鹽的用量控製在1:1即可。
陳皮主要作為藥引來使用,同時還有化痰的功效。它的用量就更少了,一般10盅燉湯隻需要加入半個幹陳皮。
胡椒一定要選擇顆粒而不能選擇粉末,因為胡椒的香味經過加熱很容易揮發掉,所以一定要選擇白胡椒粒才好。
酒的作用是遮蓋異味,提升香味,一般控製在每盅湯加5克即可。
秘笈五:黃酒配紅肉,米酒配白肉
這個原則跟老外做菜有些相似,一般如果你燉湯用的是豬瘦肉、牛肉,一般就要選擇黃酒;如果你烹調的是雞肉、海鮮原料等白肉,那麼一般要選擇廣東米酒。
秘笈六:隔水燉湯5小時
製作廣式靚湯有“煲三燉四”的說法,即老火煲湯一般控製在3小時,隔水燉湯一般要控製在4小時。
但是,現在的原料纖維都比以前要粗一些,如果按照以前的時間要求,恐怕原料的鮮味釋放不夠充分,所以現在我們又有了新的說法,即“煲四燉五”。
秘技七:快捷湯不可取
燉湯需要的時間非常久,要快速成湯,現在不少師傅都是提前吊製一款萬用湯的做法不是很可取,因為原料的味道是需要長時間加熱才能釋放充分。
所以,用萬用湯料製作的湯違背了廣式燉湯的原則,是不值得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