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店月入千萬到人間蒸發,高端餐飲為何成鬧劇

“餓一天,扶著牆進去;吃一頓,扶著牆出來”。
前些天,鄰居在小區微信群裏轉讓一張金錢豹的會員卡,結果被大夥兒一頓炮轟:金錢豹都倒閉了,誰買你的卡?那不是傻嗎!
曾幾何時,金錢豹就是高端自助餐的代名詞。

上學的時候,窮,一人次二百元往上的自助隻能聊聊,上班了,還是舍不得。
終於覺得隨便吃一次無所謂了,一條新聞燃爆互聯網,餐飲界賊負盛名的金錢豹自助竟然人間蒸發。
北京店停業!天津店停業!沈陽店停業!深圳店停業!蘇州店停業!

上海延安中路上的總店,也已人去樓空。

一時間,金錢豹所有26家門店無一幸存。
眾多充了會員卡的消費者維權無果,這部分金額也高達1000萬餘元。

打電話沒人接。
各類官方網絡平台全麵停滯,公司官方網站已經登不上。

拖欠員工工資1000餘萬元,拖欠供貨商貨款數額不詳。

老板失聯。
這還是十幾年前一提起來就讓人覺得奢華的金錢豹嗎?
曾經的高端自助標杆
1991年,金錢豹創始人袁昶平在台灣台中市開了第一家“金錢豹”,憑借其“豪華、氣派”的特色在短時間內成為了台中的地標。

2003年10月,金錢豹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家店在上海開業,取名金錢豹國際美食百彙,定位大型奢華自助餐廳。

奢華的用餐環境,優質的食材,多樣的料理風格,吸引了眾多食客。
什麼燕窩、鮑魚、魚翅、大龍蝦,還有當時很多地方吃不到的生蠔……對於普通大眾就是奢侈品,還無限供應,連冰淇淋都是曾經在國人心中高端存在的哈根達斯。

全開放式大廚房,豪華的裝潢設計,高檔酒店也不外如此。

彼時民間的自助餐廳基本都是每人次30塊錢左右,且無非就是烤肉,也有火鍋自助。
和這些“平民”自助一比,有專門大廚現場烹飪的金錢豹明顯高出N個檔次。
單店月流水從千萬跌到不足百萬,兩次賣身越來越賤
可以說,2015年前金錢豹的擴張速度還是比較快的。
到2010年,金錢豹已在中國大陸開了18家門店,營業額近9億元,當時金錢豹還是很成功的。
隻是一直未能成功上市。2011年3月,有香港媒體報道該公司欲下半年在香港上市,集資2億美元,但未成功。
緊接著在2011年7月,金錢豹創始人袁昶平將金錢豹以大約1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賣給了歐洲私募股權投資集團安佰深。
到2013年,金錢豹在中國的門店共20家,當時金錢豹宣布要加快在二三線城市的擴張,並計劃到2015年的時候實現全國50家門店,20億元收入。
但到了2015年上半年,金錢豹停止開新店,品牌發展陷入了停滯。

2013年和2014年,金錢豹分別稅前虧損2.24億元、2.08億元,淨負債分別約為3.27億元、4.44億元。
隨後在2015年年中,金錢豹再次易主,在香港上市的嘉年華國際以2.53億港元(約合2.03億元人民幣)接手。
2016年,嘉年華國際年報顯示,嘉年華國際餐飲業務收入約4.39億元,餐飲業務虧損約7245萬元。其餐飲業務即金錢豹。
有供應商甚至透露,關門前,金錢豹餐廳的月流水有時候連百萬元都達不到,而2008年左右一家店最高可達到上千萬元的月流水。
成本高,盲目擴張吃不消
為了占領市場,現在很多餐飲企業都在以飛快的速度開店。
金錢豹十三年開店26家,平均一年開兩家,完全自主經營。
但不同在於,金錢豹本身定位於高端餐飲場所,開店極為講究,首先選址均為繁華地段,每個門店的麵積都達到7000至8000平方米,裝潢極盡奢華,講究排場,平均每家門店的投資都在2500萬到3000萬元左右。

加之各種成本都在上升,金錢豹所獲得的利潤其實並不高。多種壓力之下,金錢豹上市無望。
且在二三線城市擴張這件事被證明根本不可行,有的店還沒有度過養店期就歇業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金錢豹就退出了8個省份的11個一線及二線城市,關閉了13家餐廳。雇員人數則由原來的2600人銳減至1100人。
“店大欺客”,最後把自己淘汰出局
按照最初的角色設定,那會兒請客吃飯去金錢豹確實夠麵兒,但是一般人一個月吃一次金錢豹都覺得奢侈。
作為高檔餐飲服務場所,消費層次上去了,服務和產品也必須跟上去,甚至更高。
但是一般情況下加盟店或者特許經營店才可能出現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產品質量直線下降,最終在金錢豹的店裏表現得淋漓盡致,網絡上關於金錢豹“菜品下降”、“服務差”的評價著實不少。
服務變成渣
在外邊用餐,本質上吃的是服務和心情。服務差了,用餐心情哪裏能好得起來。
到後來,很多顧客在評論裏都表示,還去吃金錢豹,完全是因為會員卡裏還有錢。




有顧客表示,自己之所以會去吃金錢豹僅僅是因為想把會員卡裏麵的餘額用完。
過去是每次吃到撐得動不了,現在是想吃啥啥沒有。
餐飲行業亦同其他服務行業一樣,都是要拚口碑的。
金錢豹雖然是完全自營,但卻並沒有將服務和產品質量進行標準化複製。尤其是服務,產品或許會因為不同廚師而造成口味的差異,但服務質量是完全可以複製的。
單從這一點上,就得給一個大大的差評,金錢豹口碑嚴重下滑,倒掉不冤。
產品飽受詬病
作為自助餐模式,肯定是要多菜品經營,像金錢豹主打的海鮮自助,高檔菜品,僅食材一項成本就占營業額的45%,然而利潤卻不足10%。
伴隨著服務質量的下降,菜品的質量更是嚴重滑坡。
金錢豹曾宣稱,“秉承高端自助餐路線,無限量供應哈根達斯冰激淩、鮑魚、魚翅等高檔食材”,可是到了後來,消費者的評價是“海鮮不再新鮮”,哈根達斯已經“停止供應”。



2013年,央視曝光不少飯店出售的魚翅實際是明膠製作的“假魚翅”,金錢豹被牽涉其中,形象大打折扣,客戶大量流失。
僅2015年和2016年,上海金錢豹國際美食有限公司就被行政處罰9次。
缺乏創新,最後被互聯網思維放倒
放在當初,金錢豹絕對是餐飲業一枝獨秀,更是自助餐領域的標杆。
讓其跌落神壇的,還有故步自封。
首先,海鮮對於老百姓來說已經不新鮮了,吃到海鮮的途徑越來越多,吃海鮮也代表不了什麼。
其次,金錢豹的價位,已經從當初的高檔次,淪落到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平價自助餐很多,各有特色,很多餐飲企業也在做高檔自助餐,價格比金錢豹高的大有店在,高檔酒店業也有自助餐。

最最重要的是,最近幾年來,餐飲行業增長最快的當屬特色餐廳,利用互聯網思維,以各種特色經營方式吸引粉絲,且不斷推陳出新,從服務到產品,不搞大而全,追求精致化、細分化,精準對準各類消費者。
金錢豹則屬於多菜品經營,業務包含宴會和自助餐兩塊,宴會是什麼時候有訂單什麼時候備料,但自助餐卻是需要時刻備足食材,什麼日式、法式、美式等各種料理都有,最後導致菜品質量難以保證,成本高企,利潤低下。
多年下來,很多老客紛紛指出,去了很多次感覺那裏的菜根本沒有什麼更新。
反觀競爭對手,因為不像金錢豹把攤子鋪那麼大,所以非常靈活,產品更新速度也自然快。
綜上所述,金錢豹出完了風頭之後,在舍得也能吃得起的人更多之後,卻並沒有用心去抓住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