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圓怎麼煮 湯圓的由來大揭秘

編輯:東方女性2016-10-06 11:15生活百科
字體:
瀏覽:161次
文章簡介:湯圓是中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曆史也是十分的悠久,許多南方人家都習慣在元宵佳節吃湯圓的習俗。元宵寓意合家團圓、萬事如意。那麼湯圓又該如何煮呢?下麵就快隨東方女性網小編一起了解下吧。

  湯圓做法:

  1.在糯米粉裏加入溫開水攪拌:均勻後和麵;

  2.和好麵,但是發現麵團不是很柔軟;

  3.取一個40克左右的小麵團,放入鍋裏煮開,煮熟,麵團浮起說明熟了;

  4.把揉好的麵團掰成小塊,把剛才煮熟的小麵團放入,和均勻;

  5.和好的麵團非常柔軟,有彈性,能拉長;

  6.把麵團搓長後分成一個個30克左右的小劑子;

  7.把小劑子放在手下一起搓圓,如果你做不到,就一個個拿起來搓圓;

  8.取一個搓圓的劑子,摁扁;

  9.將芝麻和白糖粉碎拌勻,餡心;

  10.包入芝麻餡後包緊封口再次搓圓;

  11.將打碎的薑和冰片糖放入沸水鍋內煮開,溶化後放入揉好的湯圓,煮到湯圓全部上浮即可。湯圓是漢族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形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吃,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曆史十分悠久。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麵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裏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據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更更好,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正月十五元宵必備。

  湯圓起源於中國宋朝。當時明州(現為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的食品,即用黑芝麻、油、白砂糖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製成粉末狀,然後豬油、白砂糖相繼放入混合物揉成團做餡,外麵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裏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甜餡湯圓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湯不需要再加糖,以減少熱量攝取;若是無餡小湯圓,湯可以用糖桂花、甜酒釀、花茶或者桂圓紅棗湯、桂圓薑湯取代,後者可有補身祛寒的功效;煮鹹湯圓時可放一些蔬菜,增加纖維素。麵對熱滾滾、香噴噴的湯圓,忍不住想要大咬一口,老少一定要特別注意,吃湯圓切記緩慢、小口,避免湯圓哽住喉頭或氣管。由於湯圓含高量“糖分”,加上花生、芝麻、鮮肉餡含“高油脂”及“高熱量”,一定要少量食用,不要一次吃得太多。

  《本草綱目》早有記載,糯米粘滯、難化。《本草逢原》也說,糯米若做粘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湯圓的外皮部分均以糯米粉為食材,黏性高,不易消化。

  對於腸胃功能不佳者、老年人、兒童,在食用湯圓的時候就應特別留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咽阻礙;湯圓餡種類繁多,其中油脂含量均較高,會影響慢性病患者病情;另外,甜餡常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花生、芝麻、豆沙餡等會加重腎髒病患者病情,應特別注意;對於體重超重或高血脂症、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都不宜過量攝取含大量油脂及糖分的湯圓;對於痛風病患者,高油脂的食物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風病複發的可能。

  湯圓是中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曆史十分悠久。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裏又浮又沉,所以湯圓的來曆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據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

  與湯圓的來曆有關的曆史起源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貴,薑白石有詩“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後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後不許再說“元宵”,而隻能說“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又有元宵節起源於漢朝之說,民間流傳著因周勃、陳平去除了呂室的勢力,而日子剛好為正月十五日,漢文帝為紀念此日,往後每年到民間與民同樂,並並把此日訂為元宵節,至漢武帝時、司馬遷在太初曆中把元宵節列為民間節日之一。盛於隋宋,有“宋時湯圓隋時燈”的說法。溫州鼇江流域到冬至有吃蛋湯矢的習慣。學名冬至丸,俗稱蛋湯矢,或金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