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什麼病 揭乙肝的六大病因
慢性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檢測為陽性,病程超過半年或發病日期不明確而臨床有慢性肝炎表現者。臨床表現為乏力、畏食、惡心、腹脹、肝區疼痛等症狀。肝大,質地為中等硬度,有輕壓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麵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異常或持續異常。根據臨床表現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而慢性乙肝攜帶是指乙肝病毒檢測為陽性,無慢性肝炎症狀,1 年內連續隨訪3 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無異常,且肝組織學檢查正常者。
病因
1.家族性傳播
我國乙肝高發的主要原因是家族性傳播,其中以母嬰垂直傳播為主,母親如果乙肝E抗原陽性,所生子女未注射乙肝疫苗,大都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而精液中可檢出乙肝病毒,因此可通過性傳播。這是造成我國乙肝的家庭聚集特征的主要原因。
2.嬰幼兒期感染病毒
最初感染乙肝的年齡與慢性乙肝有密切關係。胎兒、新生兒一旦感染乙肝病毒,約有90%%uFF5E95%%u6210為慢性病毒攜帶者;兒童感染乙肝病毒,約有20%%u6210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成人感染乙肝病毒,隻有3%%uFF5E6%%u53D1展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狀態。
3.缺乏預防意識
乙肝疫苗是阻斷乙肝垂直傳播的措施,由於經濟條件限製以及缺乏預防意識,乙肝疫苗的接種工作開展不夠理想,使得對乙肝的預防難以貫徹,慢性病例越來越多。
4.漏診
急性期隱匿起病的無黃疸型肝炎比急性黃疸型肝炎容易發展為慢性,這與無黃疸型肝炎容易被誤診或漏診,未得到及時診治和休息有關。
5.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
腎移植、腫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易演變為慢性肝炎。乙肝發病的急性期使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等免疫抵製劑治療者,破壞患者體內的免疫平衡,容易使急性肝炎轉變為慢性。
6.既往有其他肝病史感染病毒者
原有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纖維化等)、血吸蟲病、瘧疾、結核病等,再感染乙肝病毒後,不僅容易成為慢性肝炎,且預後較差。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為6周~6個月,一般為3個月。從肝炎病毒入侵到臨床出現最初症狀以前,這段時期稱為潛伏期。潛伏期隨病原體的種類、數量、毒力、人體免疫狀態而長短不一。
1.全身表現
患者常感身體乏力,容易疲勞,可伴輕度發熱等。失眠、多夢等可能與此有關。
2.消化道表現
肝炎時,肝功異常,膽汁分泌減少,常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厭油、上腹部不適、腹脹等。
3.黃疸
病情較重時,肝功能受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分泌、排泄等障礙,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膽紅素從尿液排出,尿液顏色變黃,是黃疸最早的表現。血液中膽紅素濃度繼續增加,可引起眼睛、皮膚黃染。由於膽汁酸的排出障礙,血液中膽汁酸濃度增高,過多的膽汁酸沉積於皮膚,刺激末梢神經,可引起皮膚瘙癢。
4.肝區疼痛
慢性乙肝一般沒有劇烈的疼痛。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適、隱痛、壓痛或叩擊痛。如果肝區疼痛劇烈,還要注意膽道疾病、肝癌、胃腸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誤診。
5.肝脾腫大
由於炎症、充血、水腫、膽汁淤積,患者常有肝髒腫大。晚期大量肝細胞破壞,纖維組織收縮,肝髒可縮小。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早期,脾髒無明顯腫大,門靜脈高壓時,脾髒淤血,可引起脾髒腫大。
6.肝外表現
慢性乙肝,尤其是肝硬化患者麵色黝黑晦暗,稱肝病麵容。手掌大、小魚際顯著充血稱肝掌。皮膚上一簇呈放射狀擴張的形如蜘蛛的毛細血管團稱蜘蛛痣,其他部位也可出現。男性可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對稱或不對稱性的乳腺增生、腫痛和乳房發育,偶可誤診為乳腺癌;女性可出現月經失調、閉經、性欲減退等。這可能與肝功能減退,雌激素滅活減少,體內雌激素增多有關。
7.肝纖維化
慢性乙肝炎症長期不愈,反複發作,肝內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對或絕對不足,大量細胞外基質沉積下來形成肝纖維化。如果肝纖維化同時伴肝小葉結構的破壞(肝再生結節),則稱為肝硬化。臨床上難以將兩者截然分開,慢性肝病由肝纖維化到肝硬化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