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根的中藥大辭典
芡實根
別名役菜。
功效作用治疝氣,白濁,白帶,無名腫毒。
始載於《本草綱目》。
毒性無毒、歸經脾經、肝經、腎經。
藥性平、藥味甘、鹹。
《中藥大辭典》:芡實根
芡實根
【出處】《綱目》。
【拚音名】Qiàn Shí Gēn。
【別名】役菜(《食性本草》)
【來源】為睡蓮科植物芡的根。7月采。
性味
①《綱目》:"鹹甘,平,無毒。"
②《重慶草藥》:"辛,平,無毒。"
【功效與作用】治疝氣,白濁,白帶,無名腫毒。
①《食性本草》:"主小腹結氣痛。"
②《重慶草藥》:"補脾益腎。治白帶。"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煮食。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偏墜氣塊:雞頭根切片,煮熟,鹽醋食之。(《法天生意》)
②治白帶並治脾腎虛弱,白濁諸症:芡實根半斤,燉雞服。(《重慶草藥》)
③治無名腫毒:芡實根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誌》)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芡實根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拚音名】Qiàn Shí Gēn。
【別名】役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睡蓮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ryale ferox Salisb.
采收和儲藏:9-10月采收,洗淨,曬幹。
原形態
芡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全株具尖刺。根莖粗壯而短,具白色須根及不明顯的莖。初生葉沉水,箭形或橢圓腎形,長4-10cm,兩麵無刺;葉輛無刺;後生葉浮於水麵,革質,橢圓腎形至國形,直徑10-130cm,上麵深綠色,多皺褶,下麵深紫色,有短柔毛,葉脈凸起,邊緣向上折。葉柄及花梗粗壯,長可達25cm。
花單生,晝開夜合,長約5cm;萼片4,披針形,長l-1.5cm,內麵紫色;花瓣多數,長圓狀披針形,長1.5-2cm,紫紅色,成數輪排列;雄蕊多數;子房下位,心皮8個,柱頭紅色,成凹入的圓盤狀,扁平。漿果球形,直徑3-5cm,海綿質,暗紫紅色。種子球形,直徑約10mm,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池塘、湖沼及水田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西南等地。
化學成份
根莖含24-甲基膽甾醇-3βO-葡萄甙(24-methylcholest-5-enyl-3β-O-pyranoglucoside),胡蘿卜甙(daucoste-rol)及豆甾醇-3β-O-葡萄糖甙(24-ethylcholesta-5,22E-dienyl-3β-O-pyranoglucoside)。
芡實根
【性味】鹹;甘;平。
【歸經】肝;腎;脾經。
【功效與作用】行氣止痛;止帶。主疝氣疼痛;白帶;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煮食。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食性本草》:主小腹結氣痛。
2.《重慶草藥》:補脾益腎。治白帶。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小編講解的芡實根,相信很多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相關的知識我們也介紹了很多,關注我們網站你可以找到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