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故事 如何為孩子創編故事
怎樣給嬰幼兒講故事
小小孩特別喜歡互動,這也是語言能力提高的過程。當豆豆媽讀到:“兔兔蹦、兔兔跳”時,豆豆總是指著書裏的兔子說:“它蹦了!它跳了!”而且說得一次比一次清楚。媽媽每次都會鼓勵她:“豆豆說對了!你看兔兔跳得多遠呀!”
幼兒和老人有一個類似之處,生活需要規律和儀式感,所以給孩子講故事可以安排在固定時間。睡前是親子閱讀的最佳時間,親密溫馨的時光,會讓孩子安靜下來,帶著美好的感覺進入夢鄉。規律和儀式感還體現在,幼兒經常喜歡睡前父母給他們講同一個故事。教育專家小巫認為:重複性故事是輔助孩子入睡的最佳手段,也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很好途徑。“給孩子講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一個故事起碼要重複5~6遍,甚至可以一周講一個故事。重複的頻率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作相應調整,越小的孩子重複率應該越高。
成長中的孩子呼吸和心跳都不穩定,有規律的生活,重複性的講述,可以增進孩子呼吸與心跳的和諧,而隻有當孩子調整好呼吸和心跳時,才能進行智性思考,也更容易接受故事內容的滋養。”
嬰幼兒故事
每天晚上9點是囡囡讀書和聽故事的時間。前15分鍾是囡囡讀給父母聽,後15分鍾反過來。囡囡今年8歲,從小養成的習慣就是睡前一定要聽故事。每次媽媽會把大燈關掉,開著台燈,壓低音量,“女兒多數時間都是在故事聲中就睡著了。”有時,媽媽還會給女兒講自己小時候的趣事,或者自己熟知的故事。小巫認為:“聽故事時,孩子的大腦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思考狀態。如果媽媽在幽暗的環境中講,孩子會根據媽媽說的每一句話,結合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和體驗,在腦海中完成一幅屬於自己的畫麵,這其實比識字或被一幅別人創作的圖畫束縛住更重要、更有意義。這種‘內心圖景’對於兒童心靈和智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上學的孩子有更強的自主意識,會纏著家長“再讀最後一段”。建議父母,開始每天睡前故事之前,要注意跟孩子約定時間,互相遵守。教孩子學會克製自己的願望,學會等待。
另外,小巫還提醒父母們,不要說穿故事的意義。“故事的意義很多時候不是一眼就看出來的,尤其對於《格林童話》這類民間故事,是幾千年古老智慧的積累,其人物和情節都具有隱藏的象征意義。成人由於受社會閱曆的影響,已經不能很好地理解了。孩子的心靈是單純的、透明的,他們雖然說不出口,但會本能地從故事裏汲取養分。這些養分會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靈,給孩子一生精神上的支持和引領。”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講故事
現在給孩子看的書實在是太豐富了,多得讓媽媽們失去了選擇的能力。蒲蒲蘭繪本館的早期閱讀推廣人林靜說,她現在給孩子讀的書都是繪本。囡囡媽也是花了半年時間才給女兒講完白話文版的《三國演義》。到底該給孩子選擇什麼樣的睡前故事書,很多媽媽也不是特別清晰。小巫認為:累加故事和無意義故事,更符合學齡前孩子的身心韻律,這樣的故事情節簡單,甚至沒有情節,隻是動作和語言的不斷重複。“像《格林童話》這類民間故事和其他複雜一些的故事,最好放在孩子上學後再講,那時孩子的心智已經發展到可以理解故事裏複雜的人物關係、激烈的衝突和深層的意義,並且能逐步區分童話世界與現實世界。”
家長也可以自己編故事,隻要故事內容美好、友善、溫暖,並不需要法則和意義,也不要求與真實生活一樣,還可以進行適當的誇張。
多大的孩子就不需要父母的睡前故事了呢?王林認為:“按照人的生理發展,一直到12歲聽覺的接受程度都高於視覺。所以,父母可以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到12歲!”
愛孩子,每天給他們溫柔的5分鍾
在中國,聽父母講睡前故事的孩子有多少呢?六一前夕,在意大利大使館的文化劇場舉辦了一場“100個女孩子的讀書會”,慶祝一套意大利的勇敢女孩子係列圖書《非常小公主》(中文版)出版。這套書很溫馨,特別適合睡前讀給孩子聽。當現場的孩子們被問到:“爸爸媽媽在睡覺前給你們講故事嗎?”在場大多都是6~10歲的孩子,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理由多是:“爸爸媽媽沒有時間!”“大人太忙了!”“求了好多次,都不給我讀!”
有一個女孩,終於輪到她說了:“我自己讀!爸爸媽媽很忙,我不打擾他們。我自己能讀好多書了!”
真讓人感慨!大人的事情難道永遠比跟孩子分享哪怕5分鍾更重要嗎?也有一些父母工作繁忙,經常出差,不能陪在孩子身邊。其實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生活本身就是充滿了取舍,這需要父母們自己去權衡。
如何為孩子創編故事
澳大利亞的資深幼兒教師蘇珊·佩羅(Susan Perrow)告訴我們——
1、快樂的結局
給孩子希望,他們還在成長,內心需要希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保護孩子遠離媒體,因為媒體中有很多負麵的東西。孩子的心智不夠強壯,還不能承受像地震那樣的景象。
2、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
年幼的孩子是通過模仿動作來學習,你會發現經典故事中,幾乎沒有什麼形容詞。在《三隻小豬》中,就是不斷地行動、行動、行動,這與孩子的內在需求對應,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要發展意誌力。
3、所有的故事都有開頭、過程和結尾
如果要給一個2~3歲的孩子創編故事,則故事要短,要有韻律;大一點的孩子可多一些過程。
所有的故事都有治療或治愈的潛力
嬰幼兒故事
澳大利亞的資深幼兒教師蘇珊·佩羅認為——
凡是有助於恢複失去的平衡、或者重新獲得整體感的故事,都是“治療故事”。給孩子講“治療故事”,能夠讓孩子的行為或狀態重返平衡。如果一個故事讓人發笑,笑的人就得到了治療。如果一個故事使人哭泣,同樣也具有治療的效果。
民間傳說和童話故事的主題和解決方案非常大眾化,常給聽故事的人帶來希望和勇氣,去麵對生活中的艱難困苦,幫助他們找到繼續前進的路。
大衛·鈴木(David Suzuki)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環境保護主義者。他認為,故事可以建立與“某個地方”的精神連接,幫助治療我們的地球。舉個例子,如果一個簡單的自然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們建立與附近森林的聯結,當他們長大以後,就會更有意識地保護森林、愛護森林。通過故事,可以建立和增強人與環境的全麵聯結。
嬰幼兒故事:現在的家庭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我們隻有在孩子還小時能給他們講講故事,在他身邊陪伴他長大,等到孩子大時,你想讓他在你身邊都沒有機會了,不是嗎?以上就是給大家分享的怎麼給孩子講故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