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父母吵架升級,到底是什麼原因(2)
3.
拋開情緒,如果按照道理來講,我們都知道時間是有限的,要做的事情卻很多,應該凡事都提高一些效率。但是對於人來講,很多時候不會按道理來做。
所以,當我們要和他人溝通的時候,首先要顧及對方的情緒。如果一句話激起了對方的負性情緒,即使這個事情背後的道理再準,再應該,對方也不可能接受。
我們原有的思維都認為,我講的是道理,是真理,事實就是如此,你就應該遵從。前麵情景中的這位媽媽便是犯了這樣的錯誤,認為自己講的都是對的,就忽略了孩子聽到這些道理後的感受,忽略了孩子的情緒。
引導孩子慢慢地適應社會規則,需要一些辦法,而這些辦法需要適合孩子心理特點。如果沒有對孩子心理特征的充分理解,貿然行動,很可能會南轅北轍。
4.
父母除了指揮,除了命令,還有其他辦法嗎?有。
一是心平氣和的說。孩子,現在8點了,你作業還沒寫完,還要寫嗎?這就不是命令了,這是建議。
有家長可能會搖頭了:如果這麼溫柔管用,我還用整天吆喝?
那我問你:你現在吆喝還管用嗎?等他20歲了,你吆喝還管用嗎?
二是提前做計劃,提前告訴孩子你的計劃。例如,孩子,我們10點睡覺,作業要在9:30之前完成,好嗎?
有家長可能又要吆喝了:他要能按計劃完成我還用吆喝嗎?
是的,孩子嗎,總還是想著玩的,剛開始他們的腦袋裏可能連什麼是計劃都搞不清楚,但這不正是需要我們父母教會他們嗎?
提前告訴孩子要做什麼事兒,並且取得了孩子的承諾,孩子基本上能夠做到的。盡管幾點睡幾點起都是家長給安排好的,但是這樣做好處是,會讓孩子有種操之在我的感覺,這種自主的感覺每個人都是喜歡的。
作為孩子,總會在天性和紀律、規則之間有搖擺,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耐心與信任,用適當的方法去引導孩子。
5.
媽媽看到孩子那樣磨蹭、不寫作業,著急是難免的,於是就會忍不住的頻繁提醒、催促孩子:快點,快點,快點……
但問題是,媽媽的這種提醒與催促隻是發泄了自己的情緒,卻不能解決問題。
媽媽首先要做到就事論事,而不是像個孩子似得被情緒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