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核電站爆炸 學習防核輻射常識(4)

編輯:東方女性2011-03-16 14:39生活
字體:
瀏覽:144次
文章簡介:近日來因為日本的強地震,造成日本本地的核電站受到損害,發生了核泄漏。這次核泄漏日本的居民並未受到很大的影響和傷害,這跟他們善於躲避核輻射有關係。那如果麵對核輻射,怎樣才能盡可能的保護自己呢?下麵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核能外泄:內外照射可傷人

  核能外泄又稱為核熔毀,主要發生在核電站,核能外泄所發出的核輻射雖遠比核子武器威力與範圍小,但是劑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也能造成生物傷亡。

  專家指出,核泄漏發生後,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人體內,引起內輻射,而γ(伽馬)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

  福島核電站泄漏後,周邊測得的輻射量昨天已降至100微西弗/小時以下,不到致死或者嚴重致病的當量劑量。“人不可能乖乖地一直待在原地接受輻射。”專家指出,由於地震發生後,當地政府已迅速組織撤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損害程度。

  急性初期症狀:惡心嘔吐發熱腹瀉

  短時間內大劑量電離輻射引起的放射性損傷,稱急性放射病。較長時間超過允許劑量的輻射損傷,稱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見於接受過量射線的工作人員、公眾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難者,主要引發造血功能障礙、內髒出血、組織壞死、感染及惡性變等。

  其中,核輻射導致的全身外照射損傷主要出現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現為惡心、嘔吐、疲勞、發熱和腹瀉。“假愈期”患者持續時間長短不同,症狀有所緩解。嚴重的發展到了極期則有感染、出血和胃腸症狀。經恰當治療後上述症狀逐漸緩解。

  而局部照射損傷是隨受照劑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現紅斑、水腫、幹性脫皮和濕性脫皮、起水泡、疼痛、壞死、壞疽或脫發等症狀。局部皮膚損傷通常持續幾周到幾個月,嚴重者常規方法難以治愈。不過,外照射多見於核電站工作人員。

  體內汙染引起的內照射一般沒有明顯的早期症狀, 除非攝入量很高,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國外發生的核輻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現為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發、白血病、嘔吐、腹瀉等。有時還會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一般來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