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皮膚病預防大全

編輯:東方女性2011-06-22 07:49生活
字體:
瀏覽:115次
文章簡介:一、皮膚炎
小兒皮膚病預防大全-東方女性網-m.vgf-online.com

小兒皮膚病預防大全

  一、皮膚炎

  1。脂溢性皮膚炎

  脂溢性皮膚炎是寶寶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常發生於6個月以內的嬰兒,1個月以內尤甚,6個月之後病情開始好轉。好發於冬春季節,好發部位為皮脂腺分布較多之處,比如臉頰、眉部、額頭、頭皮及耳朵等。表現為皮膚出現脫屑的紅斑,脫屑呈白色或淡黃色,有時會有黃痂。

  居家護理

  (1)患處皮膚看起來比較髒,但寶寶並不會有過多的不適,仍可正常作息。

  (2)一般可選用維生素B治療,家長不要自行給寶寶塗抹藥膏,應該給寶寶做好基本的清潔保養,加強保濕。少用熱水洗臉洗澡,少用肥皂,以免再度刺激皮脂腺。

  2。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炎又名異位性濕疹或遺傳過敏性濕疹。通常會在臉上、手臂外側、大腿外側出現皮膚幹紅、發炎、脫皮的症狀,發炎的地方會有粗糙的表麵。許多父母在孩子臉上有紅癢脫皮的症狀時,以為是清潔不夠徹底,一味地用熱水和肥皂加強清潔,卻忽略了基礎保養的步驟,如此反而會破壞角質層,再次傷害已受損的皮膚。

  2歲左右患兒的症狀會逐漸緩解,甚至自愈。其中有些患者至兒童期或成人期可再次複發;還有部分患者會遷延不愈,可持續發展到兒童期甚至成人期。本文來自東方女性網m.vgf-online.com

  居家護理

  (1)家長要避免給寶寶進食易致敏的物品,如牛乳、雞蛋白、柑橘等。哺乳母親以清淡飲食為好,貝類食物及酒類應禁用。

  (2)盡量減少外界對寶寶皮膚的不良刺激,如外用肥皂、熱水燙洗等。衣著應較寬鬆、輕軟,避穿毛製品或尼龍織品。

  (3)患病時忌種牛痘,避免接觸新近種過牛痘的人或單純皰疹患者,以防發生牛痘樣疹或水痘樣疹。

  Tips

  異位性皮炎與脂溢性皮炎的區別

  異位性皮炎多為出生後第3~4周開始發病,皮疹為紅斑和油性鱗屑,缺乏多形性特點。好發於頭部,亦可累及眉部、鼻唇溝、耳後、頸部等處,自覺輕癢或不癢。預後良好,往往於數月之內痊愈。

  3。沙土性皮膚炎

  我國南方的溫度回升比較快,孩子們戶外活動的時間也較早。2~4歲的孩子尤其是男孩,比較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沙土,能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是有的孩子在玩沙土後,手背上長出了許多紅色的小疙瘩,並感到癢,這就是沙土性皮膚炎。這些孩子的皮膚比較敏感,多次接觸沙土後,便可出現紅疹,皮疹呈淡紅色,高出表麵,小的如米粒,大的如黃豆。

  居家護理

  沙土性皮膚炎的治療方法很簡單,用膚輕鬆軟膏在患處塗擦,每日2~3次,3~5天後皮疹即可消退。如果皮疹範圍較大,可到醫院請醫生協助診治。

  二、濕疹

  嬰兒濕疹又稱“奶癬”,是一種對食物過敏而引起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可因氣溫低、濕度低等環境所誘發。尤其是2歲以內的寶寶,頸部、腋下、大腿根等部位容易受到摩擦,口水、溢出的奶液、粗硬或未洗淨的尿布均可刺激皮膚誘發濕疹。

  嬰兒濕疹在出生後1個月到2歲出現,又以2~3個月的寶寶最嚴重,常發生於雙頰、頭皮、額部、眉間、頸部。皮疹形態不一,有的是潮紅的皮膚表麵覆有黃色油膩性鱗屑或痂皮,有的是潮紅的皮膚上散布著小疹子與水皰。不論哪一種皮疹,都伴隨有奇癢,寶寶往往很煩躁,不停地用小手撓抓,直到水皰抓破形成大片的糜爛才罷休。

  居家護理

  (1)一般來說,家長要觀察有沒有食物過敏,特別是牛奶、雞蛋蛋白的過敏。媽媽吃魚、蝦、蟹等,過敏成分也可隨乳汁傳給孩子。如果對食物過敏,就要尋找合適的替代品,媽媽在哺喂母乳期間也要遠離易致敏食物。

  (2)要保持寶寶局部皮膚的清潔,避免潰破感染。滲水結痂時,不要用熱水肥皂擦洗,應該用植物油輕輕塗擦,不要強行把痂皮剝下。

  (3)常用的內服藥物有苯海拉明糖漿、複合維生素B、維生素C等,繼發感染時需應用抗生素。外用藥要視皮膚病變狀態而定,出水糜爛或紅腫可用2%硼酸水溶液濕敷,滲液與糜爛消失後可外用皮脂類固醇激素製劑,如濕疹霜、祛濕油、苯海拉明霜等。

三、病毒性皮疹

  冬春交替,氣候漸暖,各種病毒開始大量滋生,寶寶是病毒最容易侵襲的群體。寶寶感染病毒後大部分都會表現為出疹,但各種病毒紅疹的症狀不一樣,媽媽們應該了解一下各種病毒感染後皮疹的特點,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小兒出疹性疾病的診斷:  

  疾病

  病因

  皮疹特點

  發熱

  全身症狀

  麻疹

  麻疹病毒

紅色斑丘疹,頭麵部→頸部→軀幹→四肢,退疹後有色素沉著及細小脫屑

  發熱3~4天,出疹期體溫最高

  全身症狀輕,耳後、枕部有淋巴結腫大,並有觸痛

  急疹

  皰疹病毒

紅色斑丘疹,頸及軀幹部多見,一天出齊,次日消退

  高熱3~5天,熱退疹出

一般情況良好,高熱時可有驚厥,耳後、枕部淋巴結亦可腫大

  腸道疾病

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1~3天消退,不脫屑,有時可呈紫癜樣或水皰樣皮疹

發熱時或熱退後出疹

發熱、咽痛、流涕、結膜炎、腹瀉、頸部和枕後淋巴結腫大

  居家護理

  對於病毒性出疹的治療原則是:加強護理,對症治療,預防感染。

  常規護理

  (1)室內要保持通風。患兒一般都被要求臥床休息,因此居室要溫暖、安靜、清潔,空氣要新鮮,注意溫度和濕度,每天可開窗換氣2~3次,但不得讓冷空氣直接吹到患兒身上。 

  (2)患兒不宜穿衣過多,被子不宜蓋得太厚,以防止孩子因熱量散發不出去而引起高熱抽搐。同時要保持眼、鼻、口腔和耳的清潔,避免強光刺激。

  (3)要給予寶寶容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多喝水,多吃新鮮的水果,補充充足的維生素。

  對症治療

  寶寶體溫不超過40℃者一般不予退熱,若體溫高於40℃伴有驚厥可適當降溫,應盡量采用物理降溫方法。煩躁者醫生會給予鎮靜劑。發燒較重的嬰幼兒可用解熱鎮痛藥,一般無需使用抗菌素。同時還要保持皮膚的清潔,避免讓寶寶用手去抓,防止皰疹感染。

  預防感染

  (1)預防病毒傳染最重要的是加強自身保健,起居有規律,不要與帶毒者直接接觸,更不應和帶毒者同用臉盆、毛巾等物品。

  (2)流行期間盡可能少帶寶寶去或盡量不去公共場所。

  (3)孩子的飲食也很重要,要給孩子多喝開水,食用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

  (4)天氣漸暖時一定要帶寶寶鍛煉身體,從根本上阻斷病毒的侵襲。

  Tips

  皮膚色斑都是病嗎?

  寶寶出生後皮膚可出現各種色斑,但不一定都是病。

  青斑 多見於骶尾部、臀部、手足、小腿等部位,呈藍灰色,形狀大小不一,不高出皮膚,無不適。這是皮下色素細胞堆積的結果,不需要治療,多於5~6歲時自行消失。

  紅色斑  為雲狀紅色痣,又稱毛細血管瘤。常見於眼瞼、前額以及頸後部,這是接近皮膚表麵的微血管擴張所致,大約1歲左右可消失。

  草莓狀痣 表麵似草莓狀凹凸不平,醫學上稱為草莓狀血管瘤,至6個月時可以長得很大。但是家長不用擔心,因為痣的顏色會漸漸變淺,有的3歲左右會消失,即使不消失也可以進行治療。隻是不主張在新生兒期便急於采用手術治療,當然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必須切除。

  牛奶咖啡斑  顧名思義呈牛奶咖啡色、大小不等的斑塊。可在嬰兒四肢或軀幹見到,少數幾塊對寶寶的健康並無妨礙,如果數量很多,則應請小兒神經科醫生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