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飲食養生的方法及日常飲食的禁忌
一、日常飲食的禁忌
飲食宜忌,就是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吃什麼。食物有寒、熱、溫、涼之性,有辛、甘、酸、若、鹹之味。人的疾病有表裏、寒熱、虛實之別。食物的性、味必須與疾病的屬性相適應,才能起到保健作用,此為“宜”;否則,就會加重病症,此為“忌”。飲食不講宜忌是不對的。
1.寒證疾病忌食生冷、瓜果等寒性食物,而熱證疾病忌食辛辣、薑、煙、酒及油炸等溫熱性食物。水腫病人忌食鹽類等鹹寒之物,頭暈、頭痛病人大多為陽光之體,忌食動火食物,等等。
2.服藥時也應注意飲食的適應性。服熱性藥時應配食熱性食物,服涼性藥時應配食涼性食物。否則影響藥效。如服發汗解表藥時,應忌食生冷酸性食物,固酸性食物有收斂作用,可使藥物不能發散;服滋補藥時應忌食蘿卜有破氣作用,可抵消補氣作用。
3.四季變化對飲食宜忌也有不同要求。一般講,冬日應食熱食,夏季愛吃涼食。從大的方麵講,春季不宜多食油膩辛辣之物,應多吃清淡蔬菜、豆類及豆製品;夏季宜多食用甘寒、清淡、衛生的食物,如綠豆湯、茶葉粥、西瓜等;冬季可多吃蘿卜、梨、杏仁、惹仁米粥等,以清肺降氣化痰;冬季易受寒邪,宜服熱粥、年羊肉等溫熱性食品,有禦寒之功,但也不可過食肥甘厚味,以免助濕生痰。四季飲食還應根據個人身體的特點,采取適宜的食品。
4.體質不同,飲食宜忌也不同。體胖的人多痰濕,應多吃清淡祛痰食物;體瘦的人多陰虛血虧,應多吃生津食物。身體不健壯的人和年老體弱的人應多吃容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
5.日常膳食不講宜忌是不科學的,飲食生活講究宜忌是合理的。應因時而宜、因地而宜、因人而宜、因病而宜。這就是飲食宜忌的基本內容。
二、如何正確飲食
1.少吃油炸食物
很多女生非常喜歡吃油炸類的食物,比如薯條、炸雞還有街邊各種油炸的串類,油炸食品的口感固然是很香濃,讓人愛不釋手,可是這也是減肥的殺手,一點點油炸食物上麵都包含了大量的油脂和脂肪酸。一口下去幾天的節食效果蕩然無存,所以愛美的女生一定要控製住自己的嘴,千萬要少吃油炸食物。
飲食養生的方法
2.多吃蔬菜水果
蔬菜和水果中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有大量的纖維素,堅持每天每隔2-3小時就吃一點蔬菜和水果,可以有飽腹感,減少對其它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尤其對於不喜歡喝水的人來說,蔬菜和水果中的水分也很充足,可以補充身體內流失的水分,幫助加快身體的新陳代謝達到減肥的效果。
3.不吃或少吃晚餐
因為晚上人體的代謝非常緩慢,沒有消耗食物的能量,這也正是囤積脂肪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所吃下的東西被消化的速度也會減慢,長期下來體重就增加了。所以建議早飯可以多吃一些保證一天的體力,午餐可以適當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到了晚上盡量不吃,這也是健康的飲食方式和減肥的基本原則。通過這個方法減肥成功後,可以很好的保持身材。
4.荷葉灰花茶
荷葉灰原本是主要用來治療婦科疾病,今年來越來越多的用到減肥上麵,因為荷葉灰在中醫上是健脾的良方,可以排除體內濕寒,還有升清降濁的功效,對於水腫型肥胖有著明顯的效果。
5.多吃全麥麵包
很多人喜歡吃麵包,但是麵包中會添加各種植物油、黃油等,滿足你口感的同時,也吃進去了大量的油脂,很容易引起肥胖,所以喜歡吃麵包的人盡量選擇全麥麵包,全麥麵包是由小麥製作的,多了小麥麩皮,其含有豐富的纖維素不會被人體吸收,還可以增加飽腹感。
三、健康飲食注意事項
1.在於搭配
健康是人人渴望與追求的,如何從膳食中吃出健康更是現代人特別關注的。為了“吃出健康”,人們不斷擴大飲食範圍,巧妙變化飲食方法。但這還遠遠不夠,甚至有些是不科學的。真正健康的膳食不可忽視飲食的合理搭配。
飲食養生的方法
(1)主食與副食搭配
主食,即每日三餐的米、麵、饅頭等。副食,泛指米、麵以外的,具有增強營養、刺激食欲、調節機體功能作用的飲食,包括菜肴、奶類、水果及一些休閑食品等。主食與副食,各有所含的營養素,如副食中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遠比主食中的含量高,且副食的烹調方式多種多樣,色香味形花樣百出,更能刺激人的感官,增進食欲。所以,為保證人們得到所需的全部營養,又便於其消化、吸收,增強體質,抗衰延年,最好將主食與副食搭配食用。
(2)粗糧與細糧搭配
粗糧,泛指玉米、高粱、紅薯、小米、蕎麥、黃豆等雜糧。細糧,即指精米白麵。一般而言,細糧的營養價值和消化吸收率優於粗糧,但粗糧的某些營養成分又比細糧要多一些。例如,小米、玉米麵中的鈣含量相當於精米的2倍,鐵含量為3~4倍,說明糧食加工越精細,營養素損失得就越多。而將粗糧與細糧搭配食用,就能做到營養互補,還有助於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如2/3 的大米加進1/3 的玉米做成食品,可使大米的蛋白質利用率從58%提高到70%.因此,為了滿足人們,尤其是老年人對營養的需要,應間或吃些粗糧,調劑一下胃口,以增進食欲和提高對食物營養的吸收。
上文就是關於飲食養生的方法的介紹,你了解沒有呢?為了幫助更多朋友學會相關知識,我們整理了大量知識。